调研情况:
南京大学和加拿大滑铁卢大学“饥饿城市合作计划(HCP)”在2019年1月至3月对南京市82家拥有生鲜食品销售区的品牌超市及其邻近的菜市场进行了调研,基于超市和菜场食品零售状况进行比较分析
问题分析:
一是菜市场与超市的农产品具有互补性。相对于菜市场,有更多的超市销售冷冻食品、熟食、面包零食等加工食品。冷冻食品、熟食、面包零食分别在98.8%、95.1%和93.9%的超市门店中销售,而只在67.1%、86.8%和46.3%的菜市场销售。所有的菜市场和超市都销售蔬菜和水果,而鲜肉在所有的菜市场中均有销售,有4家超市没有销售。其他的食物种类如鸡蛋、水海产品以及豆制品销售情况较为一致。
二是菜市场与超市的市民选择具有同等重要。共同构成大多数居民的食品消费选择,但食品种类的购买场所选择各有侧重。随机抽样的超市消费者中,仅有18.4%表明他们没有在过去三个月中惠顾菜市场。有47.1%的消费者表明他们更偏好菜市场,即使他们正在超市购物,而45.9%的消费者表明更偏好超市,比菜市场偏好比重少1.2%。在食品购买偏好方面,超市的优势只体现在菜市场中不常销售的食品上,包括冷冻食品、面包、零食、熟食以及乳制品和进口食品等。在鲜肉、蔬菜和水果、水产品/海鲜等生鲜食品以及豆制品的销售上,菜市场更受欢迎。
三是年轻群体对在超市购买食品的偏好超过菜市场。选择更偏好超市的消费者中,35岁及以下的占53.1%,而选择更偏好菜市场的消费者主要集中在35至45、55至65以及超过65岁,45至55岁的消费者对二者的偏好没有明显差距。
四是超市的生鲜食品售价平均比菜市场高30%。青菜、番茄、活鲫鱼、普通生鸡蛋、五花肉和牛胸肉的单位价格,在超市的平均售价分别是5.0, 6.2, 11.9, 6.9, 20.8 和41.8元/斤,在菜市场的平均售价分别是3.7, 5.0, 9.2, 5.0, 14.5 和38.3元/斤,超市的生鲜食品售价平均比菜市场均高出30%左右。
五是超市比菜市场拥有更好的购物环境,包括摊位整洁度、地面清洁度、更轻的气味和更好的照明。分别有63.4%, 57.3%, 53.7%和63.4%的超市和只有19.5%, 11.0%, 11.0% 和20.7%的菜市场在这四项中得到了最好的评级,没有超市得到最差的评级,但有2.4%, 2.4%, 1.2%和1.2%的菜市场得到了最差的评级。
具体建议:
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强菜市场建设,为此,基于超市消费与菜市场消费的特征,就加强菜市场建设,提高居民食物保障程度、完善城市食物零售体系治理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加强对营养均衡的膳食标准的宣传和引导。消费者食品消费偏好调查表明,相对于年纪较大的消费者,35周岁及以下的消费者更偏好在超市购买食品。而人们在超市的购买的主要食品种类是冷冻食品、面包和零食等盐、油含量较高的加工食品。中国正在经历从粗粮和豆类向更多的汤糖、油脂和动物蛋白的营养结构转型,这也是近年来中国的肥胖率快速提高的主要原因。相对于卡路里和营养匮乏,营养均衡性以及饮食结构多样化是中国膳食健康的主要议题。政策应加强对营养均衡的膳食标准的宣传和引导,尤其是针对青少年,从而减少营养过剩、降低肥胖率,并取得更好的营养平衡。
二是完善对生鲜食品价格监督和成本管理机制。超市的生鲜食品价格平均比菜市场高30%,因此菜市场在价格敏感的消费者中更受青睐。应该引导超市和菜市场加强食品成本管理的同时,提升高质量生鲜食品(如有机蔬菜)销售比重,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食品消费需求。生鲜食品价格具有易波动性,应动态监督市场供需状况,构建不同零售渠道的价格协调机制,从而保障生鲜食品价格的稳定。
三是提高对菜市场的硬件设施和服务经营质量。尽管近年来江苏各地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对菜市场进行提档升级,菜市场的购物环境仍然与超市存在一定距离。菜市场和超市相互补充,是城市居民主要的食品购买渠道,菜市场对于居民的生鲜食品购买需求相对超市更加重要,因此菜市场的持续发展对满足居民基本食品保障有重要影响。
四是在超市发展的同时,重视菜市场建设。应在保障现有菜市场销售人员的经营权利不受损的前提下,继续加大政策支持,明确菜市场的基本民生保障功能,提升菜市场的经营和管理、改善环境和服务设施力度。同时,构建超市和菜市场相互补充的食品零售体系,加强对超市的发展和规划,从而避免超市在扩张过程中取代菜市场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