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自2012年12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提供服务以及2013年10月国务院发布《国家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以来,全国各省市发展北斗产业积极性空前高涨,北斗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全国范围内基本形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华中和西部五大北斗产业发展优势集聚区域。
2013年以来,根据江苏省委省政府的批示精神,我省紧紧围绕北斗产业链发展、核心技术突破、服务平台创建、应用示范推广和重点载体建设等重点工作,全力推进北斗产业快速发展。目前,江苏省北斗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进展。建设了江苏省北斗产业发展载体-南京卫星应用产业园,组建了江苏北斗卫星应用产业研究院、江苏北斗卫星导航产品检测中心等公共平台企业,成立了南京市卫星应用行业协会;承接了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江苏省北斗综合应用示范工程》和国家发改委《北斗产业园区创新发展专项行动专项》”,积极推进北斗在交通、执法、农业、城管、教育等智慧城市领域的深度应用,重点推进一批对国计民生关系重大、应用示范性强、产业带动力大的北斗应用工程,推进形成各类应用成果和产业标准,北斗产业初具规模。对此,我们对江苏省北斗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走访与调研。
问题分析:
江苏北斗产业经过多年的培育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从发展实践来看,当前北斗产业仍然处于培育和发展阶段,产业规模十分有限,产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体制机制方面的制约。尤其在政策体系扶持、项目融资、技术创新、应用开拓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制约了产业的规模化和高端化发展,对拉动经济增长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突出表现在:
(1)产业政策针对性不强。近年来,政府出台的《省政府关于推进智慧江苏建设的实施意见》、《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多项政策中都提及了北斗,但基本局限于概括性和宏观性政策,并未出台如“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北斗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发展的意见”的专项政策,难以支撑江苏北斗行业的大阔步发展。
(2)龙头企业聚集度不够。南京北斗产业园区内北斗企业数量较少,尚未形成明显的产业集聚,导致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协作能力等核心竞争力难以得到持续快速提升。虽然产业链体系趋于完善,但企业相对而言规模不大,产业号召力不强,与国家发改委“北斗产业园区创新发展专项行动”要求存在差距。
(3)人才聚集度和科技成果转化程度较低。江苏省拥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陆军工程大学等北斗产业链上的国内外知名高校,科教资源非常丰富,但科技成果转化度很低,人才在企业落地较少。如南京北斗产业园内聚集了相关从业人员8000余名,但具有一定职称及专业水平的人才不到1000名,与北斗应用产业契合度不高,行业领域内的专业化领军人才招引与培育不足。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严重脱节,人才科技资源优势没有充分体现。
具体建议:
在北斗三号系统即将全面建成的大背景下,北斗产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省必须抢抓机遇、勇于挑战,希望政府从以下方面做好支持保障工作:
(1)强化北斗产业发展顶层设计。成立由省政府分管省长牵头,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省北斗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对北斗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尽快出台《江苏省关于推进北斗产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按照促进北斗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发展重点,研究制定《江苏省北斗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中长期发展目标,制定推进和保障措施,加快全省北斗产业的健康发展。
(2)加大政府采购支持力度。各级政府、各部门要积极支持北斗产业的发展,在涉及卫星导航及位置服务领域政府投资项目中,优先采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芯片、模块、终端和数据支撑平台等各类产品。同时,各级政府做好政府项目的示范引导,认可北斗数据的权威性。
(3)深入推进行业应用。协调各行业主管部门,明确一批有专项资金支持的重大项目,制定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明确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实施路径、建设周期和承担单位。各行业应用工程通过政府补助、政府采购及限制性市场准入等形式,加快北斗在重点领域的深度应用及公共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4)促进人才集聚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企业与省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紧密产学研合作关系,鼓励高校到企业建立实践实训场所,加强实用型人才培养。全面落实人才优惠政策,制定相对宽松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优秀人才创新创业制度,推动人才资源下沉企业,促进北斗产业人才集聚。立足我省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教资源优势,建立北斗专家智库,成立江苏北斗产业专家委员会,为产业发展提供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