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根据中国人口增长趋势预测,到2020年底,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而老龄人口与总人口比例也将达到17.17%,其中80岁以上老人数量将升至3067万人;到2025年时,中国60岁以上老人数量将达到约3亿,老龄化程度将达到顶峰。江苏作为国内老龄化程度最高的省份,在养老服务业方面,面临着急需解决的问题。
问题分析:
一、养老服务机构缺口严重
截止2019年6月,江苏有养老机构2375家,现有养老床位65.2万张,平均每1000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6.1张,供给缺口较大。数量众多的老年人口和日益加剧的老龄化趋势,居民对于养老机构的需求与高质量养老服务供给之间的矛盾将日益明显。
二、公共财政支出用于养老服务的资金有限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之一是公共财政支出。目前,中国公共财政预算中尚没有单列出养老服务款项。仅依靠公共财政支出将难以满足老龄化背景下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资金需求。
三、养老服务机构获得银行贷款难
第一,养老产业目前规模较小,中小企业由于财务制度不健全、可抵押物品少、经营风险大,往往很难获得银行贷款。全省养老服务机构累计获得金融机构授信20亿元,在全国走在前列,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养老服务业的资金需求。
第二,银行贷款的实际使用期限较短,且限制较多。而养老产业投资周期长,银行不愿涉足;即使获得银行贷款,由于有固定偿付期限,企业还款压力大。在调研中发现,养老服务机构大部分还是依靠社会资本、自有资金。
四、养老服务业相关人才缺乏
养老服务业是一个新兴产业,专业性较强。调研中发现,除了有限的管理人员具备一些专业知识,大部分的服务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养老服务知识匮乏,全凭规章制度和个人经验完成相关工作。
五、医疗服务配置不足
调研中,32.2%的老人反映养老院没有专门的医疗服务站,需要自己到医院就医,很不方便。由于老年人体能衰退导致生病的几率增大,若不能在第一时间救助,生命安全受到威胁。
具体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如下:
一、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
一是着力降低社会资本进入成本,实施税收优惠、提高进入养老服务业资本的盈利能力,才会吸引大量资金保证养老服务高质量稳定供给;二是鼓励社会资本拓展投入模式,如通过开展城企合作发展普惠式养老;三是加大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增强对用房、公共设施等供给保障。
二、设立政府养老服务业发展引导基金
通过政府引导资金促进股权投资,增强创新型养老服务中小企业投融资能力,发挥撬动社会资本的杠杆作用。吸引处于起步期、发展初中期的养老产业投资者、参与者; 以引导基金投资子基金,通过子基金扶持创业投资企业发展,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创业投资领域。
三、鼓励银行建立养老金融事业部制、扩大对养老服务业的信贷支持
探索在银行中建立养老金融事业部、组建多种形式的金融服务专营机构。银行可以设立养老金融部门,创新适合养老服务业特点的贷款方式,对国家或当地政府批准设立的社会养老项目,给予更多的贷款优惠政策,同时拓宽抵押担保范围,创新信用结构。鼓励金融机构积极争取政府支持项目,建立养老服务业基金,创新养老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对养老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
四、加强养老服务业人才体系建设
目前国内还没有完善的培养养老专业人才的教学和实践体系,应积极学习国外成熟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教育体系,建立养老服务专业的职业类院校,培养专业的服务人才,深入研究,建立一套适合国情的养老服务产业人才培养课程和实践体系,不断壮大以专业人才、老年社会工作者、养老服务志愿者、老年人家庭照料者相结合的养老服务队伍。
五、引导、培育标杆性养老服务性企业
近年来,中央为养老服务业拨下很多专项资金,却很难找到符合标准的养老服务性企业进行资金扶持,这说明我国养老服务业目前标准不高。政府应该注重培育一批标杆性企业,打造一批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的养老服务企业和社会组织,为养老服务行业树立标准,进而带动全省整个养老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