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2019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称,要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根据《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和《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的要求,国家工信部重点围绕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五种智能制造模式,鼓励新技术集成应用,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国务院在《中医药战略发展规划纲要(2016-2030)》中明确提出:“全面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促进中药工业转型升级,推进中药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大力推动中药质量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在以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为主要特点的工业4.0背景下,“智能+中药”的协同融合是一条可行的路径。因此,我省应加快发展“智能+中药”,建立基于“智能+”的中药质量新体系,形成先发优势,为我省中药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能和活力。
问题分析:
当前,江苏中医药事业发展整体水平处在全国前列,拥有泰州等国家级医药高新区以及康缘、扬子江、苏中、济川药业等全国知名的中医药企业,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中药材种植仍然处于分散种植阶段,缺少规模化和规范化种植,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中药材种植体系;二是我省是中药材消费大省,主要中药材原料来自于外省中药材市场,药材质量参差不齐,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中药流通追溯体系;三是中药生产加工装备和工艺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中药质量标准和规范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生产过程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具体建议:
一、加强“智能+”中药材种植体系建设
一是强化“智能+”中药材种植示范平台建设。建议选择我省有优质种植资源的中药材品种,综合运用人工智能、物联网以及自动控制等技术,设计中药材智能种植示范系统,实现精耕细作,保证中药材质量,采集中药材种植相关基础数据,加强“智能+”中药材种植示范平台的推广和引领作用。
二是支持“智能+”中药材种植体系的科研立项。建议加大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技术在中药材种植领域的科学研究支持力度,重点支持中药材种植人工智能数据分析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鼓励企业参与“智能+”中药材种植体系建设。做到“政府统筹、科研引领、企业参与”,加强与政府主管部门、国内科研机构及知名企业开展合作,积极探索“智能+”中药材种植体系的建设方法和路径。
二、大力发展“智能+”中药材流通体系
一是建立“智能+”中药材流通体系。建立全国性的中药材线上流通体系,减小中药材交易环节,通过“智能+”相关技术,将医院和患者相关需求传递到中药材种植、中药研发和生产环节。
二是大力发展“智能+”中药材电商平台。直接衔接道地中药材产地,打通中药材线上线下交易环节,开放医保在线购买中药材交易接口,以“智能+”技术为支撑,依据中药材的特点,开发中药材质量溯源系统,保证中药材网上交易安全可靠。
三是加强对“智能+”中药材交易监管。以“智能+”技术为支撑,开发中药材质量智能检测设备和技术,建立中药材品种等级分类标准,完善中药材线上交易机制,加强信誉管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三、探索“智能+”中药生产质量体系建设
一是设立“智能+”中药创新应用专项计划。相关部门设立“智能+”中药创新应用示范项目,鼓励大型中药制药企业与科研单位合作“智能+”等先进制药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实际应用,积累中药生产环节质控数据,完善相关技术体系,为中药生产GMP认证提供数据支撑。
二是建立“智能+”中药生产质量标准规范。组织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研究,分析借鉴日本汉方等国际先进中药制药经验,以智能化相关技术为核心,采集中药生产过程数据,建立中药生产质量标准规范。保证中药生产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均一性,提高中药质量。
三是建设“智能+”中药生产制造系统。构建中药制造信息化管理平台,包括生产制造执行系统、质量控制系统和智能仓储系统,实现中药生产全过程智能化生产执行数据采集和控制,实现全系统的质量数据智能提取和监控,搭建中药制造工艺与装备融合交流平台,满足各种规模中药企业生产过程智能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