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前一段时间,上海某17岁男孩因琐事和母亲争吵,随后很快从高架桥上跳下,当场死亡的新闻经媒体披露后,成为众人热议的话题。这一瞬间发生的事情,让其母亲措手不及,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从高架桥上纵身跳下。其受伤程度,无法言表。我们已经永远无法知道:一个17岁的孩子,美好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却因什么原因导致其有了自杀的念头,乃至不顾一切纵身跳下?我们只能从并不清晰的画质里感受到这个大男孩决绝的背影里深深的绝望。
每一个不在现场的人,无从知晓那时那境下,母子之间发生了怎样失控的交流,所以更不能妄加断言是非。然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可以肯定的是,悲剧不能重演——继续加强,甚至是强制性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是刻不容缓的教育需求。
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修订稿)》,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具体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及时给予必要的危机干预,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修订稿)》的提出,在一段时间里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让广大教育者和家长重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日渐呈现出新的态势。社交环境的日益复杂化,资源信息越来越丰富,成为学校、家庭培养青少年良好心理健康的双刃剑。
提交提案前,我在1000多名小学生家长(其中有一些身兼家长和在职教师身份)中发起了匿名调查,结果显示,在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的评估中,家长认为小学生的心理困扰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学习压力 | 学习成绩 | 自我悦纳 | 人际交往 | 情绪控制 | 环境适应 |
40.99% | 36.04% | 10.79% | 20.99% | 38.22% | 8.51% |
我们可喜地看到,在调查人群中有五分之一(20.3%)的家庭表示自己的孩子没有心理困扰。
分析数据可知:对于小学生而言,来自于学习方面的困扰最大,其次是情绪控制的问题。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压力困扰会在某个时间节点突然增大,例如小学阶段的五六年级,而之前四年差异不大。情绪控制困扰比较集中在一年级和五六年级,可见与学生环境改变和学习压力增大有关联。
在家长和教师观察视野里,青少年排名靠前的心理困扰主要有:
耐挫力、学习压力、情绪控制排名靠前。在家长举例中,除了列举出小学生身上存在的一些心理困扰表现外,也明确表达出作为家长的沟通困难。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有家长表达:不知怎样和孩子有效沟通,缓解小学生的心理困扰。
问题分析:
从现实出发,我们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大部分精力,还停留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层面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这几方面的工作也在实施范围内,但是还远远不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在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控制、社会适应等方面的重点内容的实施过程中,存在困惑和不均衡不适应,具体表现为:重视面向全体的宣讲与活动,缺乏个性化发展性的关怀;重视心理异常的预防,缺少数据理性的预估;重视预案的设置,缺少前瞻性的指导;重视学生心理的疏导,缺少家庭教育的沟通技巧的辅导。
具体建议:
当下,从心理健康教育不同地区的实际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当举全社会之力量,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全覆盖的教育内容,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为此建议:
1. 增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程度。包括师资队伍,教材教法培训,学校心理团康活动的组织,心理咨询室的开设标准等,作出专业指导和评估。建设心理教育的资源库,搭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交流平台和发展平台。让更多有热情、乐奉献的心理教育专业的人才有机会从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 完善社区心理专题教育的场馆建设。人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局限于“校园”这一小环境之中的,也不是从“中小学学习生涯”才开始的,而是始于生命之初,因此生活大环境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尤为重要,对人的童年心理健康起到重要作用。比如社区生命教育的场馆、心理健康的专题宣传教育活动、社区心理健康辅导室等。
3. 开展公益性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活动。因为历史原因,当下大部分中小学生的家长,出生于实行“独生子女政策”阶段,独特的经历使得他们在认识自我、人际交往、情绪调试、社会适应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惑和困难。计划性、序列化地从“学会做父母”开始教育,有助于改变整个原生家庭的“生态”。
4. 慎重审视与评价有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突发事件。“善待”青少年心理发展和成长中的“不完美”,对突发事件的报道、评价应当做到谨言慎行、客观公正、限制尺度,充分考虑到可能会引发的人群关注度,尤其考虑对青少年群体本身的影响程度。
5. 改变社会对青少年单一性评价的现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关注到人的成长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能够激发出每一个青少年发展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让他们有信心、有力量积极主动适应环境和社会。相反,单一标准的评价只会禁锢和扼杀青少年的天性与创造,一味地压抑必将导致心理的全效崩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