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0年提案
0504 关于我省地面沉降典型城市建设宜居生态环境的建议
日期:2020-01-16 提案者:汪云甲

调研情况:

经过专题调研

问题分析:

地面沉降是江苏省影响面积最大的地质灾害,给当地居民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江苏全境内地面沉降类型主要是两种,一为苏锡常地区及苏北沿海平原区主要以地下水超量开采,地下水位迅速大幅度下降引起的大范围地面沉降;二为江苏省内徐州的煤、南京等地的有色金属、生产水泥用灰岩、建筑石材、淮安和金坛的石盐等矿产资源开采扰动而矿区及周边出现地面塌陷、滑坡及崩塌等灾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面对地面沉降有效控制与自然环境显著改善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地面沉降典型城市在宜居生态环境建设中要充分考虑沉降带来的影响,需要增加地质灾害总量、地质灾害总经济损失及地质灾害修复率等生态环境指标权重,避免地质灾害成为宜居城市建设道路上的绊脚石。

对于地面沉降城市的生态宜居建设,需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成因的地面沉降,因地制宜,考虑城市宜居生态建设的模式和方法。如苏州地区主要考虑防治滑坡、地裂缝、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淮安地区主要考虑防治特殊岩土类灾害(软土、砂土)、卤水污染、淮河不稳定岸坡等,潜在盐矿开采地面沉陷等灾害;徐州则主要考虑防治历史遗留下来的采空区塌陷引起的沉降。

具体建议:

一是加强地面沉降灾害风险控制、建立即时预测预报体系

岩土体作为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开放结构系统,必然受到应力场、化学场、水分场和温度场等多场的耦合作用。通过对地质灾害目标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分区和风险评价,采取各种地质灾害防治措施,防患于未然,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利用地质灾害目标区布置的各累多场监测传感器,制定大量监测点获得信息的快速处理模式,形成大地感知系统,对具体的地质沉降、地裂缝及地面塌陷等进行临灾预警,通过手机、电视等信息工具快速传播,警示人们做好防灾工作,做到及时疏散人群、转移财产及减少损失。

二是禁止含水层水资源的超量开采、完善水资源利用评价体系

建议从源头上控制地下水的开采规模,做到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综合开发利用的多种水资源结构,合理分配地下水的开发层次和各个含水层的供水量,保持含水层动态平衡,严格控制地下水水位下降和地面沉降。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水资源的质量、承载力、丰富度、脆弱性、价值、生态环境影响、利用特性、管理等单项特征评价指标需要与当地自然、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建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三是合理规划地面沉降区、形成城市空间生态保护系统

针对城市整体发展,研究其生态适应性模式,确定自然类型对城市空间发展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划分自然类型的适宜性等级,得出总体较优的生态发展用地模式。从生态学角度,地裂缝区域可以作为城市开放空间,或作为卫生防护带,在地裂缝主要裂向的延伸处留出一定空间,以避免隐伏地裂带引起次生地质灾害。省内地裂缝发育比较严重的地区,要降低主城区建设密度,协调开发建筑量的平衡问题,将地裂缝所在地区逐步建成为城市绿地或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