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开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思想指导下,推动沿江空间的精准化转型是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
问题分析:
当前,江苏沿江各市已采取了多种措施,实施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工程,但仍存在着不足之处:
一是沿江生产空间转型的可持续性不够。在现有沿江生产空间转型过程中,多数聚焦于10KM以内的近岸空间,过于强调化工等生产功能的退出,对于退出后空间的利用考虑较少。在政策上,也缺乏对化工园区等载体探索转型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支撑。
二是沿江生活空间活力不足。沿江生活空间提升过程中,强调建设滨江公园等开放空间,但是对于能够吸引人流的人文活动较少引入,对滨江空间活力植入缺乏系统性思考。如何复兴或者创造出滨江的活力,形成属于市民的独特场所记忆是沿江生活空间转型的关键。
三是沿江生态空间效益不强。当前沿江生态空间建设过程中,强调绿化总量的分解与落实,要求各城市沿江100米开展绿带建设。但是,对于绿带建设的景观方案、绿带与城市绿地系统、公园系统的关系,绿带的游憩功能都欠缺考虑。连通沿江及入江河道两侧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廊道建设还未见谋划,生态安全格局建立有待加强。
具体建议:
为推动沿江空间精准化转型,建议如下:
一、有序推动生产空间绿色转型,实现从重化围江到多元特色的转变
以绿色发展作为转型的主攻方向,以门槛调控和技术升级倒逼和加速产业转型。建立工业调整升级的环境门槛,促进符合条件的优质企业环保技术升级,提升产业“含绿量”,坚决淘汰一批达不到门槛、污染环境、滥用岸线的企业。同时,在清退过程中,要注重棕地的生态修复与再利用,维护好自然生态本底。
深化落实“生态进、生产退”,以沿岸重化工企业腾退作为撬动空间转型的关键,推进沿江生产空间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向功能多元的城市空间转变。对于目前“以产为本”的沿江开发区,鼓励提供优质的居住、教育、研发、展示等综合服务,完善城市功能,营造可持续的“以人为本”的产业发展环境,从纯粹用于地方招商引资的产业园区,向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新型产城融合城市功能区转型。
二、全面提升生活空间品质,实现从单一沿江到活力滨江的转变
合理谋划城市更新,推动沿江空间品质提升。建议江苏沿江地区城市,在退二进三、旧区更新、滨江地区开发的过程中,结合历史遗存与记忆,打造出具有城市标识度的项目。同时,积极策划大型文体事件,带动滨江空间复兴。大事件对于地区的复兴具有明显的催化作用,可以带动基础设施、景观风貌在短时间内的极大改善,吸引资金、人口流入,提升地区知名度。
三、逐步塑造生态空间特色品牌,实现从消极防护到魅力展示的转变
一是聚焦生态综合效益,系统性开展生态修复。开展现有沿江生态林带建设等工作生态效益评估,从区域生态系统综合效益最优的角度对生态修复工作进行的优化。二是激活城市近郊生态空间,多方式放大服务效益。推动城市近郊生态公益林、水库、自然水体、优质农田的保护同郊野公园建设相结合,实现游憩功能与生态功能的复合。综合考虑沿江生态林带的游憩、景观功能,优化植被种类、配比,创新滩涂、堤坝的绿化建设形式。三是串联江岛山林,彰显江苏沿江特色景观风貌。长江沿线集聚了大量的山水人文资源,建议借鉴德国茵河流域整合沿河历史文化与工业遗址资源打造经验,整合沿江洲岛、山林、人文遗存、特色镇村等资源,打造长江旅游标识和品牌。
四、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完善转型保障机制
建议以点带面,通过设立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试点),为长江沿岸地区转型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与模式参考。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市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牵头的沿江大保护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长江大保护工作的重大事项。加强区域协调,形成高效集约、城乡协调、跨江融合、特色鲜明的沿江空间格局。以长江上下游、南北岸的城市(区、县)为重点,协调沿江岸线与空间利用,协调城市建设与风景名胜区保护,保障区域开敞空间和生态隔离空间,保护耕地和乡村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