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作为海洋渔业与现代旅游业相融合的新兴产业,海洋休闲渔业已成为海洋经济蓬勃发展的新生力量和重要增长点。江苏作为全国经济强省,休闲渔业发展迅猛,位居全国前列。《中国休闲渔业发展报告(2018)》显示,2017年江苏休闲渔业产值92.70亿元,位居全国第二,且在从业人员和接待人数等方面均排在全国前三名,产业发展迅速。但同时,江苏休闲渔业高质量发展的短板也十分明显,尤其在海洋休闲渔业产业方面。
问题分析:
一是资源利用结构不均衡。江苏拥有广阔的海域面积,但休闲渔业主体产业在海淡水产业发展各板块中极不均衡。如休闲垂钓及采集业,江苏省营业额为45.16亿元,但其中淡水营业额44.73亿元,海水营业额0.42亿元,比例为106.5:1。旅游导向型休闲渔业,江苏省营业额37.09亿元,淡水营业额34.76亿元,海水营业额2.33亿元,比例为15:1。
二是特色品牌建设不到位。江苏省海洋休闲渔业发展迅猛,但与其他省份仍存较大差距,从“以鱼为生”为“以渔为娱”的转型中,虽然参与公司及渔民众多,但休闲渔业基地建设规模较小、休闲档次低、经营方式原始、科技含量低、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等现象普遍。从业人员多从传统的捕捞业或农业转行而来,专业服务及市场运作能力差,制约了海洋休闲渔业的健康发展。
三是管理标准制定不健全。海洋休闲渔业涉及自然资源、农业、安全生产、旅游等多个部门,但由于权责不清,造成安全生产、食品卫生、休闲渔船、环境保护、品种引进、公共水域垂钓等管理标准出台滞后。特别是作为行业发展基础的《休闲渔业船舶管理办法》尚未制定出台(目前天津、辽宁、浙江、山东、福建五省市已出台),严重制约了江苏海洋休闲渔业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
具体建议:
随着城乡居民的消费升级,海洋休闲渔业供需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供给侧推动海洋渔业与旅游等领域的有机融合,能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多样的消费需求,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此建议:
一是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构建海洋休闲渔业发展新格局。抢抓十四五规划编制机遇,系统谋划、顶层设计,实现海洋休闲渔业科学布局。主要在科学产业布局与规划、政府与行业组织管理、宣传教育和培训、产业经营项目与成功经验借鉴转化、产业发展立法等方面开展探索。结合美丽乡村、海洋牧场建设和滨海旅游开发,打造丰富多彩的海洋景观,引导一二三产融合,实现海洋渔业与文化、科技、生态、旅游、扶贫和科普深度融合,打造海洋休闲渔业综合发展新格局。
二是制度先行,完善标准,筑牢产业健康发展制度新基石。将制度建设和标准完善摆在首位,借机构改革东风,强化部门间合作沟通,加快休闲渔业立法。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市优先试点发展,以点带面,建设一批质量优、水准高、有规模的休闲渔船和平台。在省级层面进一步加强部门间政策沟通、信息联通,明确责权关系,制定和完善海洋休闲渔业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标准,奠定休闲渔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三是提升品牌,强化推广,打造海洋休闲渔业建设新亮点。强化品牌建设,整合资源,打造一批管理规范、示范性强和竞争力强的海洋休闲渔业品牌。加强财政资金扶持力度,优先扶持海洋休闲渔业新业态、新模式,鼓励民间和社会资本进入投资力度大和回报周期长的休闲渔船建设和海洋牧场建设,重点支持海岛观光型、海洋牧场型和特色养殖捕捞型等差异化海洋休闲渔业的发展。强化政策引导,通过市场主体构建多形态的宣传格局,提升市场辐射力和产业影响力。
四是发挥优势、持续推进,促进海洋牧场与休闲渔业新融合。我国海陆兼备、海域辽阔,海岸线蜿蜒曲折,具有海洋休闲渔业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利用沿海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渔业资源优势发展海洋休闲渔业,有利于加快推进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实现“出海不捕鱼、转产不离船”的转化升级。同时,伴随着我国增殖放流与人工鱼礁等技术的不断推进,特色鲜明的海洋牧场为发展海洋休闲渔业注入了新活力,不仅可持续供应休闲渔业资源,还能多样化开发休闲渔业产品,比如把增殖放流行为转换为公益休闲渔业、把人工鱼礁设施转换为游钓休闲渔业、把鱼驯控制技术转换为科普休闲渔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