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0年提案
0463 关于对“一带一路”战略下口岸发展的建议
日期:2020-01-14 提案者:张丽霞

调研情况: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我国新常态下全面实施沿线口岸对外开放,加速对外经贸战略转型带来了新的契机,指明了新的方向。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口岸在对外贸易和交往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支撑和纽带作用,为我国对外出口贸易迅速增长,外贸转型升级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大国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作出了重要贡献。面临新形势、新常态,我国口岸建设布局、综合执法、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口岸法制等方面仍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

问题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我国新常态下全面实施沿线口岸对外开放,加速对外经贸战略转型带来了新的契机,指明了新的方向。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口岸在对外贸易和交往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支撑和纽带作用,为我国对外出口贸易迅速增长,外贸转型升级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大国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作出了重要贡献。面临新形势、新常态,我国口岸建设布局、综合执法、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口岸法制等方面仍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口岸发展面临的挑战:

1.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难以满足“一带一路”战略互联互通要求。由于受到自然、历史条件制约,沿边内陆口岸检验、查验、储存货仓、道路交通、水电气、换装库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尤其是二类口岸因建设资金严重不足,造成无国门、水电供应不足、查验设备缺乏、储存货仓紧缺等问题,边境地区大多数属于偏远贫困山区,财政资金能力有限,无法建设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监管场所设施。边境口岸基础设施落后,查验设备老化严重,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推进,边境口岸成为跨境经济合作的重要前沿,但目前无法满足国内市场货物进出境的通关查验需求,严重制约了货物进出境通关效率,阻碍了口岸边境贸易的正常发展。

2.口岸协调管理体制落实困难,难以发挥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协同效应。由于各口岸缺乏战略高度和全局意识,制定的口岸发展规划和目标雷同,定位不清,特色不突出,呈现“重规划、上项目、轻实施、松管理”现象。沿线口岸相互之间竞争激烈,一般行政级别较高的口岸城市所获得的行政资源较多,在项目审批、财权支配等方面处于优势地位,行政资源分配不均所产生的虹吸效应,打乱了正常的口岸产业梯度分布和转移秩序,造成口岸之间的产业发展和门户功能不匹配,口岸之间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

3.口岸调控存在政府与市场的矛盾,难以有效契合“一带一路”战略实际需求。在实际运转过程中,口岸管理存在上级政府简政放权、地方政府事务仍然未变的“下移”情形,尤其是基层口岸行政事务的审批事项不减反增,与“一带一路”建设倡导高效通关合作、服务经贸转型要求背道而驰。有些口岸政策的出台缺乏真实情况调研,实际运作效果不佳。

4.口岸周边邻国各种地缘政治因素,阻碍“一带一路”战略建设进程。在我国内陆边境口岸地缘环境相当复杂,尤其是新疆、广西和云南等省区的边境口岸地区,民族众多,经济发展落后,群众思想保守,往往成为境外“暴力恐怖、极端宗教和民族分裂”势力的渗透之地。

具体建议:

“一带一路”战略下完善我国口岸发展的建议:

1.加大口岸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应立足全局,以共享共用为建设目标,依据不同地区和级别制定相应的口岸查验设施建设标准,研究和规范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要拓宽中央和地方资金筹集渠道,加大“一带一路”边境口岸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尤其重点支持新疆、广西、云南、内蒙古、黑龙江等边境省区的跨境口岸建设,改善边境口岸通关查验、换装场地等设备设施条件,助推“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大通道”建设。另一方面,统筹使用援外资金,优先安排毗邻国家跨境口岸查验设施建设,确保邻国跨境口岸通关水平与我国大体一致,实现跨境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打造“一带一路”国际物流大通道。

2.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创新大通关口岸协作和管理机制。建议在现有口岸行政审批项目基础上,取消一批阻碍“大通关”建设的行政审批项目,建立规范口岸行政审批管理制度,严禁违规或违法审批,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和事中、事后监督管理效率,研究口岸并联和联合审批机制,借鉴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负面清单”制度,尽快公布口岸行政审批“权力和责任清单”。建议不断提高我国口岸高效运转通关能力,在全国统筹推进报关、报检、检疫、查验和放行等一体化通关改革,加快海关、检验检疫等跨部门、跨地区口岸协调合作步伐,创新全国口岸大通关协作管理模式。在跨部门、跨地区之间实现信息互换、监管互认和执法互助,探索实施“一带一路”沿线国际枢纽口岸、国家重要口岸和地区普通口岸分级分类管理制度,整合和优化口岸资源,对不同级别和层次的口岸实行差别化管理。

3.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口岸通关服务效率。在“一带一路”口岸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集中优势资源建设跨境通关物流量大的国际枢纽口岸通道。为发挥市场机制在提高口岸通关服务效率方面的作用,应加强口岸货物通关量、通关效率等发展状态的跟踪监测分析,科学整合和规划布局全国口岸资源配置,对口岸实行国际枢纽口岸、国家重要口岸和地区普通口岸的三级动态管理,在口岸功能扩展、人力资源配置、建设资金投入等方面,依据口岸职能定位和级别采取差别化管理措施,从而完善口岸动态管理进入和退出机制。对开放后长期处于关闭或通关业务量小的口岸实行关闭和整合,推行口岸资源优化配置机制,将优势资源运用在高效率的口岸上,提高优质口岸的通关服务效率。在制定具体口岸管理政策时,应结合口岸区域特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逐步推行口岸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提升口岸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服务能力。

4.加强地缘政治互信沟通与合作,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口岸互联互通。一方面,要加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目标解读,找到与沿线国家之间的战略利益契合点,将“一带一路”打造成沿线国家的利益和命运共同体,增强周边国家的互信,化解邻国警惕心理。另一方面,口岸建设作为“一带一路”战略建设的优先领域,对互联互通建设极为关键,应积极推动和深化双边、多边国家口岸交流与合作,构建多国跨区域口岸通关便利化运输协作机制,将边境口岸合作事务纳入“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等协议,在口岸设置、便利通关、制度建设、监管模式等方面展开沟通与协作,推进跨境口岸双边联合通关货物查验检疫制度建设,提高双边口岸通关服务效率,提升口岸助推“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建设和服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