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我省与沿线国家间的人才合作培养力度进一步加大,根据教育部数据,2018年江苏省来华留学人数已超过4.5万人,其中南京中医药大学的留学生比例达到6.51%。
问题分析:
人才合作培养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但由于来华留学生规模急剧增长,无论是教学教育还是日常管理,均突现出了不少问题:
一、学生结构、质量有待优化
学生质量参差不齐,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留学生入学都是申请入学,仅以其HSK成绩、入学前最高学历的毕业证书和成绩单等材料为参考,缺乏严格的入学选拔机制,由于对生源国教育情况了解有限,导致在录取中难以甄别生源,最终录取的留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国内高校不得不根据留学生的实际水平改变管理方式、降低培养标准。甚至留学生话题多次陷入舆论漩涡“花钱买留学生”、“待遇太优厚”、“部分留学生素质太差”等论调普遍存在。
二、教学国际化有待深化
目前来华留学生专业选择已经打破了学习汉语为主的格局,据有关统计临床医学专业、工科专业、经济类专业排名前三,远超汉语言学习比例,因此高校专业必须与国际接轨。实践中留学生课程设置存在着国际化程度不高、课程单一等问题,缺乏专门针对来华留学生的教学教育模式,留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达不到预期教学质量目标。
三、跨文化适应的服务供给有待加强
留学生普遍缺乏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渠道,留学生对我国文化的真实接触和体验十分有限,缺乏文化认知的广度和深度。究其原因,主要是由高校通常分开管理,留学生处于“被隔离”的状态。很多留学生只和自己身边的同学交流,交际圈单一,与外界接触的渠道有限。除此之外,学校开展文化特色活动不够,留学生与中国教师和学生在生活中互动匮乏,文化差异以及对中国文化缺乏了解使他们觉得自己是“局外人”,难以真正成为对华友好人士。
四、留学生管理责任有待压实
留学生管理涉及到高校多个部门,有留学生院国际处、学生处、教务处、财务处及后勤管理等,部分学校管理体系和制度不健全、管理过程中存在责任未压实、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导致国际学生管理存在隐患。
具体建议:
吸引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是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应深入研究这项工作的特殊性和特殊要求,为此建议:
(一)推进教育对外开放,积极拓展招生渠道
一是加强与相关国家的驻华使领馆联系,邀请有关国家教育领事深入了解江苏高等教育,夯实教育国际交流基础;二是围绕《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国际合作备忘录》等政策设计,推动高校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别与区域研究,针对性开展教育合作,助力高校拓展优质国际学生招收渠道。三是加大对留学生工作的经费投入,出台相关政策,制定切合实际的留学生工作评估体系,奖励做得好的单位,让更多的高校愿意接受留学生。同时,也要采取措施有效控制个别高校过于注重留学生数量,片面强调争夺留学生教育市场而带来的恶性竞争和严重内耗。
(二)因材施教,建立适合留学生的教育模式
教育部门制定留学生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引导高校针对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制定不同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模式,不断提高留学生教学质量。教学目标的设定上要根据学生原有基础,开设不同的专业和基础课程,学制也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变动,对于中文基础差的学生,要做好前期语言课程的学习,留出必要的时间学习中文,然后再进入专业课题阶段学习。借鉴欧美国家留学生入学条件和管理经验,从目前与国内学生不同的分类管理办法,逐步过渡到同质化管理,最终使来华留学生真正融入到中国的高等教育中去。
(三)平衡“趋同管理”与“中国关怀”,加大跨文化适应服务供给
创新留学生管理模式,淡化“留学生”的身份,强调学生整体的纪律性和行为控制,扩大中国学生与国际学生之间的接触交流。面对多元文化的留学生群体,拓展高校跨文化适应的课程培训、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供给,教育部门要在政策、人才培养、资源支持等方面为高校心理咨询部门的创建提供支持;加大对留学生了解中国国情的社会支持,感触中国文化和经济发展,组织留学生融入基层文化活动、感触中国优秀政治制度设计和社会治理设计,增强认同感。
(四)落细日常管理,压实安全责任
探索联管共建,高校内部探索“专职管理人员为主,其他职能部门协同”的模式;校外建立由公安、教育、外办等部门参与的来华留学生联管共建机制,对院校考勤管理、住宿登记、签证办理、安全防范等工作进行检查督导,及时发现、化解、整改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督促高校严把国际学生招录关,强化源头管控。严格落实国际学生管理责任,把国际学生管理工作列入学校平安校园建设,并对国际学生管理服务工作进行年度考核,考核结果与平安校园建设、奖学金发放、国际学生招生资格等实行绩效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