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0年提案
0354 关于江苏省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建设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的建议
日期:2020-01-15 提案者:周敏炜

调研情况: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次区域协同发展的各类规划频出,江苏、浙江、上海分别提出了扬子江城市群、杭州湾大湾区、大上海都市圈等区域发展规划,凸显出区域经济社会在原有较高的基础上进一步蓄势待发的趋势。但同时也引发了中心城市虹吸效应进一步增强,可能出现中间塌陷、边界断裂等问题。

问题分析:

其中,江苏主要面临的问题有:

1、江苏对与上海科技创新对接诉求较为强烈,但是在现实当中,上海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对江苏的溢出与需求并不匹配。以苏锡常为例,三市在与上海科技创新协同的实际情况中,上海丰富的创新资源对苏锡常三市的溢出效应十分有限。

2、目前,江苏与上海之间现有科技创新协同与合作成果,大多为民间企业发起,且基本都是在长三角一体化框架之外进行的,协同合作深度有限,政府层面对创新资源的对接和引领仍需进一步加强。

3、江苏省内部分城市存在同质化竞争。以苏南三市为例,苏锡常之间以及苏锡常与上海之间就创新人才资源存在激烈的同质化竞争关系,上海对苏锡常“虹吸效应”仍然存在。苏锡常过于同质化的产业结构增加了创新资源的配置和竞争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苏锡常地区的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同时,上海凭借优越的政策条件从苏锡常各大高校中挖掘了一批学科带头人等高级人才。此外,苏锡常众多企业反映其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在成长到一定阶段之后就会跳槽至上海工作。

4、园区对接与合作是目前江苏与上海进行科技创新协同和产业协同的主要探索,但是政策协同力度不够导致园区对接与合作面临瓶颈。以无锡市为例,无锡市政府出台政策鼓励本市重点园区与上海张江核心区、紫竹高新区、漕河泾开发区和临港等重点园区对接,重点吸引细分行业龙头型研发机构来无锡发展,实现园区间科技创新对接。但是在推进过程中,由于上海的园区优惠政策力度很高,而无锡受制于自身财力资源没有办法向上海看齐,导致上海龙头型研发机构入驻无锡园区的要价成本使无锡难以承受,园区对接难以进一步推进。常州、苏州等市也同样面临类似问题。

具体建议:

为推动江苏更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建议:

1、借鉴G60科创走廊建设模式和经验,以上海与苏南城市为主线,打造“沪宁科技创新走廊”,加快推动苏锡常与上海科技创新协同以及长三角地区整体高质量发展。

与G60沿线城市相比,苏南三市在产业协同方面与上海更加紧密,具备融入上海以及打造共融共生一体化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区域协同机制的产业基础。以“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京”为一线构建“沪宁科创走廊”,让上海充裕的创新智力资源充分开发和溢出,探索区域性“研发创新资源合作——创新成果转化与应用——创新产品市场推广——创新收益回馈与技术更新”的创新领域闭合式循环模式。

2、建议江苏出台鼓励企业加强与上海科研院所长期合作创新的一揽子政策,以科技创新券、减免企业相关税收等措施支持企业在新旧动能转换中依靠研发获得发展前景。

3、整合上海与江苏园区创新与产业资源,深入挖掘我省产业与功能比较优势,打造区域产业园区联合体。

上海拥有众多的科技基础设施和国际一流技术、国内领先且著名的央企国企,建议江苏以自身创新资源为基础,以产业园区为纽带,由政府部门的顶层设计为推动力,主动对接上海,促成上海与我省苏锡常等市共建产业园区联合体,将各个产业链条的研发创新、成果转化与市场推广等不同环节进行区域性分工。比如上海的园区更加专注于研发创新、我省部分园区根据各自优势产业,承接上海的创新成果转化任务,然后共同再对其进行市场推广。政府部门通过经常性协商与沟通,完善区域间政府与企业部门之间的利益共享与分配机制,扫除行政体制上的障碍。

4、积极探索建立城市群协调治理模式,鼓励成立多种形式的城市联盟。

建议与浙江省合力探索,将环太湖的苏州、无锡、常州、嘉兴、湖州各城市谋划“太湖湾区”建设,充分发挥出太湖生态核、交通环(以轨道交通优先发展为主)、文旅圈的作用,充实长三角一体化次区域合作内容,谋划更为通达便捷的省际交通规划蓝图,着力打造连接各次区域的交通环,破除区域壁垒、探索城市群协调治理、加强省际交界地区合作的要求,形成与沪宁杭等中心城差异竞合的“反磁力中心”。“太湖湾区”这一新组团结构的形成,将与杭嘉湖、(沪)苏通、锡常泰、苏锡常等各次区域组团形成“链条式”、“齿轮式”的互动结构,增强长三角区域规划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