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目前,江苏省范围内小学的放学时间普遍较早,不少城市平均放学时间集中在下午2:30至3:30之间,尤其是小学低年级,比高年级放学更早。江苏省内的这一情况,主要是依据《江苏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学校管理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意见》(苏教基﹝2017)20号文),其中要求“严格控制学生在校统一集中教学时间;小学生不超过6小时”。该文件的初衷是积极的,希望减轻小学生的负担、保障小学生的休息和娱乐的时间。但实践过程中,仍然出现了一些集中性的问题。
问题分析:
1、大多数情况下,小学生的父母年龄在30-40岁区间,正是处于事业发展的重要阶段。尤其在省内较为发达的城市,如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小学生的父母很多是外地人口在城市打拼;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下午2:30-3:30的放学时间,单靠小学生的父母,根本无力来学校接小学生放学。主要的解决方法为:依靠小学生的祖父祖母、第三方机构来协助接小学生,并解决接到小学生以后至父母回家前的看护工作;但显然存在现实性与负担加重的问题。
2、教育主管部门实际上已经意识到上述放学时间产生的问题,后续推出了补丁式的解决方案,具体表现为江苏省教育厅于2018年12月颁布了《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引导学校推出课后服务,延迟学生可以最后离校的时间至18:00左右,运营成本由财政、学校、家长三方承担。各地级市在此文件指导下,不少学校纷纷推出了此项服务。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增加了教师工作时间;(2)相关财政补贴、教师津贴没有细化和明确;(3)由于非强制性,仍然存在不少学校对此没有落实。
3、由于放学时间早,实际上反而导致了小学生课外补习攀比成风,家长焦虑心理增加,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实际上大大加重。部分学校为了减轻小学生负担,甚至反过来检查小学生书包有无课外教材,阻止小学生参与课后补习,但起到了激化矛盾的效果,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具体建议:
1、重视城市建设主力人群的痛点和诉求,从现实角度考虑,从根本上解决相关矛盾。建议由学校承担起看护小学生的责任,将官方规定的放学时间延迟到17:30-18:00,最晚离校时间可以定为19:00左右;延迟的时间不再是可选服务。这样可以让城市的建设者们能够完全解决后顾之忧,专注投身于建设“强富美高”的新江苏中去。
2、增加的校内时间,由学校根据自身情况来作统筹规划;原则上采取解决家庭作业、增加课外知识传授、开展文体活动的形式。
3、加大投入力度,明确投入主体;彻底解决学生在校时间增加产生的人力成本问题。在方式方法层面,可以采取现有教师队伍增加收入和增加教师编制相结合的方式。按江苏省约550万(中国产业信息网公布的2013-2018年江苏省小学招生数相加)在校小学生数量来计算,共计约12.5万个班级、40万小学老师;如果每天增加约3个小时的在校时间,预计增加4万名老师的工作量即可。按小学教师平均薪酬每人每年7万元计算,预计增加开支28亿元。该28亿元可以由各级财政、学校、家长来共同承担,但由省级教育主管部门联合财政部门作出明确规定。即使由学生家长全部承担,每学年仅增加500元费用,折合每学期仅250元;学习成本增加极其有限,且即使由于预估失误导致的费用增加冗余空间也很大。
本提案的意义
1、30-40岁的人群,是建设新江苏的主力人群;提升这部分人群的幸福感、减少焦虑感,消除他们就业、创业的后顾之忧,可以促使他们更好的贡献建设力量,意义十分重大。
2、通过延长小学生在校时间,可以通过更加可控的方式保障小学生主课学习内容之外的活动内容,减少校外盲目补习主课内容的现象。从微观来看,假设18:00以后下课,考虑晚餐时间,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夜间几乎很难再外出进行主课补习了。
3、增加教师就业机会、提升在职教师收入。教师可以本着自愿原则,决定是否延长在校工作时间;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额外的教师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