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大运河是世界运河中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的运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014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他将大运河与万里长城等伟大工程并提,强调其体现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创造精神。江苏因水而兴,因水而盛,江河湖海汇聚,运河纵贯南北,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娄勤俭书记10次考察调研,吴政隆省长4次召开专项会议,近日,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又发布了《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积极推进相关工作。
问题分析:
然而,运河文化带建设线长、面广、量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齐心协力,久久为功。 目前运河文化带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和薄弱环节:
1、运河文化家底仍不清楚。家底不清,层次不明,保护什么与如何利用就无章可循,没有依据;
2、缺乏统筹规划和协调行动,因利益关系,运河点线,或缺位严重,无人问津,或争相抢夺,重复建设。运河是一个网络系统,既包含生产、生活、社会及文化,也包括生态环境, 涉及多方面的利益诉求, 需要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统筹协调;
3、运河文化相关研究工作严重滞后,对运河文化带保护、传承、利用的理论、方式和途径, 挖掘不深,研究不透,不能适应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需要;
4、相关法律制度建设滞后,经济发展与运河保护矛盾突出,运河遗产保护范围内工业土地利用应报不报、未批先建时有发生,向运河排污泄秽的情况也屡禁不止,有碍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健康发展;
5、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历史作用显赫,但目前对外宣介不够,远远落后于杭州和北京等省市,亟待加强。
具体建议: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及省委省政府相关指示精神, 特提出如下建议:
1.将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与“一带一路”和“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融合, 作为加快“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重要抓手,统一谋划,顶层设计,分工协作, 将江苏段率先建设成为运河文化带发展的领头羊,让运河江苏段成为生态优良之河、经济繁荣之河、城乡融合之河和文化魅力之河。
2.欲求保护利用,先要摸清家底。应努力加强运河文化资源的调查研究,对运河江苏段生态资源、种质资源、遗址遗存、水利工程、传统技术、地方特产、传统村落、景观资源、饮食文化及民风民俗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 编撰《江苏运河文化资源大全》,为进一步保护、传承和利用提供翔实可靠的依据。目前在省委和省政府的支持下,已经建立了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并设立了7个地市分院和1个运河农耕文明专题研究分院, 希望省里加大对这些研究平台支持的力度, 设立江苏省社科基金“运河文化带建设专项”,明确研究任务,持续经费支持, 推动运河文化资源的调查工作。
3.大运河江苏段贯穿江苏南北,涉及江苏绝大多数地市, 点多、线长、面广;运河文化带建设涉及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多个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为避免热点、热线蜂拥而上, 边缘、难点无人问津的局面,不能够完全依靠地方各自为政,单打独斗, 需要科学合理的制度保障,既有顶层设计、统一规划,又有地方激励和具体措施。 因此, 建议省委省政府在充分调研和多方协调的基础上,制定《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保护传承利用条例》并鼓励营运和沿线地市制定地方法规和实施细则,建立和完善运河文化带生态和文化保护法规及相关补偿机制,确保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可以持之久远。
4.不同于一般静态文化遗产, 运河文化是“流动的“、“活态的”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闪亮名片,也是今天运河沿线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源。因此,要组织力量, 认真研究如何将之与“一带一路”和“长三角一体化”建设融为一体,探索运河江苏段生态文明之路、经济发展之路、城乡融合之路和文化传承之路,积极探索农旅融合、文旅融合、三产融合、城乡融合实现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把运河江苏段率先建设成为中国领先的旅游长廊、生态长廊和文化长廊。可考虑由省委、省政府推动先行先试,创建一些运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运河文创产业和运河数字文化经济,充分发挥运河文化的资源影响力和市场影响力;牵头主办一年一度的“运河文化带建设论坛”, 交流经验,汇聚众智,扩大影响,推进相关工作的开展。
5.加强运河文化带江苏段的宣传。 江苏是中华农耕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运河是传统中国的黄金水道和经济命脉,从北至南,汇聚了楚汉文化、淮扬文化、吴文化、金陵文化等众多区域文化精华。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怎不忆江南。”、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等诗句展示出了江苏的独特魅力。 应该通过建立特色鲜明的运河文化博物馆、运河文化体验馆、运河文化公园、运河文化景观带并通过广播、电影、电视、融媒体等多种方式,加强运河文化带江苏段的宣传,通过鲜活的文化记忆和特色的地域文化,对内凝心聚力、加深文化认同, 对外传播江苏,扩大江苏影响,为文化江苏、魅力江苏、绿色江苏与和谐江苏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