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江苏省是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省份, 全省60岁及以上老年户籍人口已超过1805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3%。无论是按户籍老年人口比例,还是按照常住老年人口比例,江苏都已经达到了“深度老龄化社会”标准。随着家庭小型化、碎片化、子女异地居住化和生活观念的变化,空巢老人越来越多。目前我省空巢老人的比例高达55.3%,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子女不在身边,居家老年人很难得到及时、周到的生活照料。据一个网络调查,老人就医仅有一成有子女陪同!因此,多年来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医养融合工作,推进医养融合服务进社区,医养融合整体工作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截至到2019年第三季度,全省有养老机构2334个,养老机构服务床位数41.8万个,社区养老照料机构和设施6093个,社区互助型养老设施308个。但我们也看到,与人民群众对美好晚年生活的向往相比,医养融合服务进社区工作仍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
问题分析:
1.医养融合进社区的资源布局存在局限。一是资源和服务分布不均衡,三甲医院、专科医院、一二级医院、卫生服务中心主要都分布在城市地区,即便是最基础的医疗单位——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资源也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存在较大差距,农村地区医养融合的服务短缺,资源短板明显。二是数据不通畅,卫健部门与民政部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三级医院之间的涉老数据没有做到互联互通,大数据局还没有编制医养融合信息目录,多方涉老信息数据有待整合,在实际利用中存在一定的困难。
2.医养融合服务供求关系失衡。目前江苏全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患有慢性病的比例为77.4%,患有三种以上慢性病的老年人比例为17.7%,高血压、骨关节病和心脑血管病发病率较高。全社会的养老负担、医疗负担显著加重,几乎每5个劳动力就要赡养一位老人。此外,全省还有失能、半失能、失智老人群体规模达131万多人。老年人对医养融合的实际需求十分旺盛,需求具有多层次、多样性、个性化的特点,但是目前很多癌症晚期、失能半失能等居家老人对健康医疗服务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面积严重不足,社区互助型养老设施、嵌入式医养融合小型机构等数量依旧偏少,达不到老年群体想就近、就便、快捷接收医疗服务的需求,医养融合服务供给不足、质量不高、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依旧存在。
3.养老专业从业人员比较缺乏。一方面是从事社区医养融合服务工作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医疗保障人员不足,缺编率严重。全省从事医养结合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有1万余人,约占全省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1.8%。另一方面养老护理人员缺口巨大,目前全省养老护理员有4.5万人,按国际上每3个失能老人要配备一个专业护理人员计算,全省需要43万人,缺口30多万。总体而言,由于工资待遇、就业前景、社会认同等因素,导致从事社区医养融合服务工作招人困难,且人才流失严重。
4.医养融合进社区的政策仍有完善空间。一是目前“家庭病床”还不能享受“门慢、门特、门统”等待遇,使得诊疗费、医药费等费用的自付比例较高,老年患者宁愿选择住院治疗也不愿就近选择“家庭病床”。二是基层医疗机构的门诊一般诊疗费实行一年一结算,上一年度的费用往往要到次年年中才能兑现,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运营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尽管相关部门对此安排了一定的周转费用,但效果甚微。
具体建议:
对此,结合我省实际情况,明确政府在推动医养融合进社区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我们提出如下改进建议:
1.政府完善机制,增强工作力度。首先是地方立法有待完善。《江苏省养老服务条例》自2016年3月1日起施行以来,全省仅个别地级市人大出台了配套、细化的市级地方性法规。亟待各个市引起高度重视,加快本土化、具化性立法工作,使国家法律和省级地方性法规得以切实落实。其次,是理念上要把准方向。今后究竟该是个啥养老模式,尚未达成共识。有的官员认为,今后养老的主体是家庭,主要是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没有放在足够的高度予以考量。今年国家卫健委马晓伟主任提出“城乡兼顾、连续综合”的养老模式观念,值得期待。在家庭空巢化的背景下,居家养老是不现实的,必须尽早尽最大力度布局养老服务机构,才能做到应收尽收,不落下一个老人!再次,要通过制定长效管理办法,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养老机构有效衔接,实现医养资源深度结合:一是降低政策门槛,简化办医程序,加快办理速度,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设立医务室、门诊部、护理站等,真正融入“医”的功能。二是加强管理,强化考核,不断提升社区居家养老综合护理中心“医”的水平,让社区居家养老综合护理中心覆盖到每个街镇,家庭医生工作室覆盖到每个社区,不断强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老年人健康管理工作,将医疗服务向家庭延伸。三是整合医养融合信息目录,汇集养老数据,建立动态的医养融合数据库,健全卫健、民政、医保等涉老系统的数据网络,实现数据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业务协同。
2.提升服务水平,盘活资源效率。一是加快整合配置社区内的有效资源,加大投入,在农村将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资源纳入当地政府统筹规划,将医疗卫生资源与敬老院及农村幸福院建设相融合,为老人提供医养结合服务。二是注重引进国内外专业医养品牌进驻社区医养融合市场,提供先进的医养融合专业理念,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优势,形成专业服务产业链。三是不断提高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开展“互联网+”式的医疗护理服务,在线提供医养融合服务,打造先进的数字化智慧平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老年人的安全、健康、护理等进行远程监测,实施有效管理。
3.加强队伍建设,培养对口人才。一是尽快补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缺口,加大招录规模,并增加相应补贴,提高从业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二是加强业务培训,开展继续教育,不断培养医养融合从业人员的全科技能,拓宽其职业前景,增强社会认同感。三是加强对社区医养融合从业人员的评优和表彰力度,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激发从业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四是加快培育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不断优化“时间银行”机制,以吸引和鼓励越来越多的社会团体和志愿者加入养老服务行列。
4.完善保险制度,实现精准服务。一是改革医保考核的结算办法,对门诊的一般诊疗费实行短期结算政策,实行不同等级的医疗机构医保差别化支付政策,例如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的自付比例应该要比在三级医疗机构就诊低。二是将家庭病床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对养老床位给予补贴,并逐步提高补贴标准。三是在社保体系中设计相关方案,以医保基金、福利彩票基金、政府补贴等为来源,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与此同时积极倡导以参加商业保险的方式补充社保报销的缺口,减轻老人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