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定期体检的概念,以了解身体健康状况,预防疾病。政府、事业单位每年也不断投入资金用于健康体检,还有很多用人单位,也认识到员工健康的重要性,将体检做为一项福利,每年都为员工提供体检,因此体检市场的份额不断扩大,但体检行业缺乏有效监管,体检机构缺乏职业道德,使得商业体检机构深陷大众信任危机之中,对体检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存在诸多不利影响。
问题分析:
(一)体检专业人才缺口较大
由于社会办医以及体检产业迅速扩张,满足条件的执业医师“供不应求”,不少民营体检机构大量返聘退休医师,特殊技术岗位人才匮乏,例如超声科人才就尤其不足。多数情况下,体检机构花名册的医生,有的根本不在岗或者根本不在该机构上班。在现场检查时,仅仅只有技术员顶替在岗。
(二)体检标准欠缺,规范不足
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各体检机构的仪器质量、检测水平良莠不齐,缺少第三方评价的标准化认证和严格的机构内部质量管理。公立体检机构开展认证情况普遍较好。由于参加质量评价认证对体检机构来说要付出精力、财务成本,且相关政策法规对参与认证缺乏强制规定,不少民营机构的积极性不高。
(三)体检行业发展缺乏整体规划
由于监管层面对体检机构缺乏顶层设计和规划布局,导致一些地方的营利性体检机构无序开办,甚至于一条街上好几家体检机构。在健康大数据方面,由于标准不统一、系统不联通,导致各个体检机构掌握的公民健康信息成为“孤岛”,无法跟过去形成比较和做出正确的趋势分析。
具体建议:
体检市场存在的无序化、无规划化,导致市场乱象丛生、有必要采用进一步的监管措施对未来蓬勃发生的体检市场进行规范化,引导行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为此,建议:
1.设立区域体检质量控制中心
依据卫生部2009年颁发的卫医政发〔2009〕77号《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通知精神,成立体检质量控制中心。通过设立体检质量控制中心,可以加强健康体检管理,促进健康体检规范有序进行,保护和增进人民群众健康。体检质量控制中心可在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直接领导下开展体检专业的质量控制和改进工作。
2.建立地方体检专业质量管理体系
组建体检专业专家委员会,对地方体检专业进行质量管理和技术指导,承担对区县级相关体检专业质量控制部门的指导职责;拟定体检专业相关的技术操作规范和质量考核标准,经授权对体检专业的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进行论证,为卫健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3.进行与体检专业有关的质量管理策略研究
针对体检专业存在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向卫健部门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履行行业管理和行业自律职能,承担对医疗机构体检专业质量的定期检查、考核评估工作,定期向卫健部门报告质量管理信息,并向社会公示。接受患者对体检机构的有关投诉,并调查核实。确实存在问题的,向卫生健康管理部门提出处理建议。由卫生健康管理部门查实后,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查处。
4.进行与体检专业有关的学术研究、调研论证
对体检专业的设置、布局、基本建设标准、相关技术、设备设施应用等工作进行调研和论证,为卫健委相关决策提供信息支持;收集、掌握国内外体检专业的最新理论和技术研究信息,开展与本专业相关的临床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对体检行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5.建立体检专业的信息资料数据库
根据体检专业人才队伍的发展规划,组织开展体检专业人员的培训。将培训合格的体检从业资质人员纳入数据库管理,颁发体检从业资格证书,定期对体检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进行评估,将有关核实的投诉、举办及不诚信从业行为计入个人从业档案,相应降低或者提升体检从业人员的资质等级,对不道德、不诚信从业人员取消其从事体检职业的资格。开放数据库资源,供广大患者及同业人员监督。切实为体检产业的健康长远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