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0年提案
0149 关于推进医养深度融合提升健康养老服务有效供给的建议
日期:2020-01-14 提案者:农工党江苏省委

调研情况:

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养老服务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目前的医养融合工作,尤其是社区养老、居家养老医养融合还存在一些难点。

问题分析:

(一)健康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不相称

2018年底,全省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756.21万,占户籍人口22.51%,比全国高5.21个百分点,全省共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2463家,其中公办养老机构198家,民办养老机构1130家,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1135家。各类养老服务床位合计63.7万张,其中,护理床位18.1万张。据相关机构调查我省养老服务需求的满足率仅为16%,有近84%的老年需求暂时还没有得到满足。目前社区健康养老服务供给有待增加,护理型日间照料机构还比较少,城区场地匮乏问题突出,农村部分医养融合设施利用率不高。居家养老医疗服务能力欠缺,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缺乏运营资金和专业人才支撑,服务功能比较单一,医疗保健类上门服务项目不多。

(二)行业管理体制不完善

扎口管理部门不明确,民政、卫计、人社、街道等相关部门在开展医养融合工作时存在着行业壁垒、职责交叉、业务交织,难以目标一致、协调整合。引导机制不足,进入社区居家养老的优质医疗资源不多,大型医疗机构参与养老服务的积极性不高,居家养老和日间照料机构纳入长护险进度较慢。居家养老服务第三方监管薄弱,多元化监管机制尚未形成。

(三)部分政策标准不接地气

现有社区护理站碍于建设标准过高,很难达到申请设置医疗服务的标准。纳入医保的护理院床日费定额标准多年未调,无法满足住院老人的日常护理和医药费开销。医保定点协议管理办法不健全,对符合条件的护理院和护理站实行医保定点协议管理审核时间较长、医保结算标准较低。长护险评估严、支付标准低,受益人群少,对失能、半失能老人护理费用的补偿作用不明显,需要长期看护的失智老人等人群被排除在外。

(四)医养资源结合不紧密

医养融合涉及社区和居家养老较少,基层医疗和养老网络尚未联通,社区卫生机构与社区服务机构结合度不高,医养“两张皮”尚未突破。部分社区与医疗机构虽然建立了合作协议,但服务内容、服务标准和要求不够细致明确,缺乏有效监管和问责,合作效果并不理想。现有医疗资源尚未充分利用,例如一些基层医院和专科医院病源不足、一些撤并乡镇卫生院资源闲置,但因体制机制问题,无法开展养老服务。

具体建议:

医疗是养老的基石,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是推进医养融合工作的重点。我们建议:

(一)增加总体供给,突出医养融合基础地位

鼓励有条件的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开设老年病房、增加老年病床数量,鼓励部分一、二级医院转型为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或护理院。加快推进有条件的日间照料中心设置护理站,在新建住宅小区时配套建设医养融合机构设施。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推进社区卫生服务队伍进社区、进家庭,为居民尤其是空巢、行动不便老年人提供上门医疗服务。通过分类补贴,分层次推进社区居家养老医养融合工作,重点解决高龄、失能失智和失独老年人的健康养老问题,例如免费向8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上门健康检查、用药指导等服务项目。

(二)推进政府协同,强化市场监管

加大对居家养老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推进养老服务平台建设,研发新的数据和应用服务产品,为养老服务组织、社会公众和涉老企业提供养老数据查询、数据产品服务,用大数据支撑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制定健康养老服务的业务规范、护理站工作制度、从业人员服务标准和管理标准等,形成一整套运营和考评制度。创建第三方评估制度,由卫生、医保、民政等部门积极发现和培育专业性的第三方评估机构,逐步形成一套老年健康照护需求评估的体系和方法。

(三)完善扶持政策,优化建设服务标准

加快社区卫生机构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职能融合,优化公共卫生服务的考核办法,加大考核指标中的健康养老服务占比,引导公共卫生服务向居家养老倾斜。全面放开社会办护理型养老机构市场,放宽护理站建设主体要求,加快医保定点协议管理审批速度,尽快将内设医务室的养老院、取得护理站资质的日间照料中心和在建的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出台完善长护机构护理服务价格规范政策,修订完善长护险评估标准,科学测算、适当提高护理院床日费定额标准和长护险支付标准,在规范收费的基础上根据基金收支结余情况进一步完善医保和长护险的保障力度,拓宽覆盖人群。将失独、失智、独居老人等群体纳入保险范围。

(四)统筹服务资源,加快医养深度融合

推进社区医疗和养老系统两网融合、信息共享,以老年人为重点人群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慢病管理、老年免费体检相关数据为指导推进健康养老服务,例如通过分析老年体检数据对辖区老人进行健康级别分类,利用养老数据平台建立健康干预预警系统,运用互联网手段为不同级别的老人提供有效服务和精准服务。加强健康管理和养老服务的有机结合。鼓励医疗机构与社区建立医疗养老联合体,建立联合体内部的转诊通道,村卫生室、社区护理站可作为医院收治老年人的后期康复护理场所,形成“医”和“养”的双向互通绿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