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0年提案
0137 关于进一步推动苏港青年交流,培养香港青年的国家认同感和自豪感的建议
日期:2020-01-14 提案者:苏祉祺

调研情况:

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去年11月习近平主席强调:“要为港澳青年发展多搭台、多搭梯,帮助青年解决在学业、就业、创业等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创造有利于青年成就人生梦想的社会环境”。充分体现了国家领导人对港澳青年的高度重视!

然而,去年6月香港因修订逃犯条例引发的社会动乱,使香港出现史无前例的管治危机和社会危机。香港青少年的国民身份认同感处于历史低潮,更出现一股强大的地方分离主义 (去中国化) 思潮,长远必将影响一国两制的有效实施。习主席在发表2020年新年贺词时强调:“香港局势牵动着大家的心。真诚希望香港好、香港同胞好。香港繁荣稳定是香港同胞的心愿,也是祖国人民的期盼”。因此,如何利用江苏与香港长期合作友好关系、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进一步促进苏港青年深度交流,增强香港青年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将是江苏省委省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的共同目标和历史使命。

问题分析:

战略意义:

1. 増强香港青年的国民身份认同,抑制地方分离主义

近几年来,香港青年对国家的认同感明显不足。从2013年反国教运动到2014年占中运动,再到2019年因修订逃犯条例引发的社会动乱,令香港几代青年人被严重洗脑,形成强烈的“去中国化”意识,出现抗拒甚至仇恨国家的地方分离主义思潮。参与反修例运动的示威者当中,20-29岁的青年人超过五成。据香港民意研究所在2019年12月4-10日进行的最新调查显示,受访者称自己为中国人的占11%、中国香港人占22%、香港的中国人占10%,均创下自1997年8月有纪录以来的历史新低,情况令人担忧!透过进一步推动苏港青年交流,发挥两地优势,让更多香港青年人了解江苏、认识国家,必将有助培养香港青年的祖国认同感和自豪感,有效抑制地方分离主义。

2. 符合国家战略,有利于发挥两地优势,为两地青年提供发展机遇

在“一国两制”的原则下,苏港两地在社会制度、历史文化、经济模式和发展优势等方面都各具优势和特色。江苏省产业多样化,具有明显的产业优势和完整的产业链;而香港具有“一国两制”和“国际化”的优势,在基础教育、融资、专业服务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也有独特优势。进一步推进两地青年交流,将有利于发挥两地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为两地青年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有利于促进两地青年人才的成长,鼓励更多香港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符合国家发展战略。

3. 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培养优秀人才,有利于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

进一步推进苏港青年交流,一方面有助香港青年了解长三角经济圈的发展机遇,认识江苏、了解江苏、落户江苏,建立人际网络,扩阔视野,加深香港青年对国家的了解和感情。另一方面,香港拥有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完善的法律体系、世界级的基础设施、强大的融资平台、高效的专业服务体系,可以为江苏培训国际商业才俊,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积聚国际化优秀人才,有利于江苏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的建设。

可行性:

1. 青年发展规划已成为国家的重点工作之一

青年发展工作一直是国家的重点工作之一。2017年4月13日,中央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指出 :“促进青年更好成长、更快发展,是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反映了国家对青年发展工作的高度重视。

2019年7月1日,江苏省委出台了《江苏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9—2025年)》,制订了具体的青年发展目标。而香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多次表示,特区政府要努力培养“有承担、负责任,有国家观念、香港情怀及世界视野”的青年人才。两地政府对青年发展工作的重视,必将有利于推进苏港青年交流与合作。

2. 苏港两地一直往来频繁

2019年11月,香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南京出席“第二届苏港融合发展峰会”时指出,两地在经贸、教育、科技、文化及青年交流等领域都有紧密合作,反映苏港两地一直往来频繁。香港一直是江苏最大的外资来源地,也是江苏最大的对外投资地区,充分反映了苏港在经贸合作方面的密切关系。

近年来,苏港青年交流也日渐频繁,不少交流团、培训计划和实习计划已经成为苏港青年交流活动的品牌,在两地学界留下了良好的口碑,例如苏港领袖实习计划、南京大学香港学生领袖培训计划、香港学生领袖江苏考察团、香港学生领袖南京考察团、我的祖国宁港学生交流营、香港青年领袖江苏考察团等。由此可见,进一步推进苏港青年交流不仅可行,而且必将形成新趋势;不仅有利于促进两地协同发展,而且有利于培养香港青年的国家认同感和自豪感。

可能面临的挑战:

1. 内地交流团的成效受质疑

20多年来,香港青年往内地交流越来越频繁,香港特区政府也大力资助相关活动。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部份参加者对内地社会制度及法治等产生负面看法,甚至比未曾到内地交流的青年人更加悲观和负面;也有部份青年视内地交流团为廉价旅游,不利于培养香港青年人对祖国认同感。这反映两地青年交流政策措施存在一定的优化和完善空间。

2. 香港青年人对内地的观感偏向负面

2016年4月香港特区政府中央政策组委托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进行“香港青少年对中国内地的观感研究”指出,在落实“一国两制”上,七成受访者不支持两地融合;六成受访者认为“个人游政策”损害香港利益,57.1%表示内地旅客带来的坏处更多; 71%受访者则倾向与内地保持一定距离。除了不欢迎内地人到香港工作和读书外,香港人亦不太愿意到内地就业和升学。2019年6月因修订逃犯条例引发一连串的社会动乱,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香港青年人对内地的负面观感,可能导致不少青年人拒绝参与任何与内地有关的活动。

具体建议:

1. 优化苏港青年交流政策,确保活动办出成效

建议省委省政府建立苏港青年交流协调机制,优化苏港青年交流政策,并提供专项资源支持交流活动,确保高质素、有成效的交流团/培训计划能持续进行,逐渐形成品牌效应,以增强对香港青年学生的吸引力。以政贤力量连续四年举办的“南京大学香港学生领袖培训计划”为例,在内容设计上更贴近香港青年学生所需,不仅有内地知名教授主持一系列专题讲座,更安排与内地大学生深入交流,考察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迹和优秀企业,加上成果分享交流及成效评估机制,确保活动取得成效。

2.支持香港青年到江苏创业就业

建议省委省政府参考粤港澳大湾区经验,参照深圳前海管理局2019年2月出台的《关于支持港澳青年在前海发展的若干措施》,研究制订相关政策支持香港青年到江苏创业就业。例如,完善香港青年就业扶持政策,直接允许香港青年办理就业登记,为香港青年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对符合条件的初创企业给予免租金或租金补贴、租房和生活补贴、一次性贷款贴息资助等,以吸引更多香港优秀青年人才落户江苏。一方面可以为江苏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另一方面可以帮助香港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让香港青年看到新希望和新出路,进一步深化苏港交流与合作关系,提升香港青年对祖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 启动“宣传大使”计划,善用同辈效应,减低抗拒态度

上述调查提及,香港青年人对内地的观感较为负面,很多人拒绝到内地交流/实习、创业就业的机会。建议启动“宣传大使”计划,物色曾到过江苏交流、实习、创业、就业的优秀青年担任“宣传大使”,向香港青年宣传江苏及相关计划,利用自已的亲身经历、感受及同辈关系,减低青少年的抗拒态度。建议建立“网络互动平台”,由“宣传大使”负责管理,提供苏港交流实习、创业就业以及风土民情、生活文化等信息,让两地青年在网络平台上互动、交流讨论,发挥同辈效应,更好地宣传江苏、讲好江苏的故事,吸引更多香港青年了解江苏、落户江苏。

4. 充分发挥江苏社团总会和江苏旅港同乡联合会的积极作用

近年来,江苏社团总会和江苏旅港同乡联合会在支持特区政府依法施政、维护香港繁荣稳定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虽然两会均设有“青年委员会”负责青年工作,但存在接触面较窄、服务对象主要是乡亲子女、在香港青年学界影响力不足等问题。事实上,江苏社团总会和旅港同乡联合会的成员中,有一大批省级政协委员及各市政协委员、工商企业家。他们既是出色的企业家,又是爱国爱港、有心有力的热心人士,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推动苏港青年交流向緃深发展。

建议设立“香港青年江苏交流基金”,邀请有经验的专业人士组成审批委员会,资助有经验、见成效的香港青年机构,举办赴江苏的交流、实习、培训计划。江苏社团总会和旅港同乡联合会成员中的政协委员和工商企业家,一方面可以为“香港青年江苏交流基金”提供捐助,另一方面可以让活动参加者到其所属企业参观、实习和交流,建立更密切的合作关系,同时有助宣传企业、提升企业影响力。长远必将有助提升江苏社团总会和江苏旅港同乡联合会在香港社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以发挥更大更重要的作用。

5. 推动苏港高等教育进一步融合,为苏港青年学生提供更多交流机会

江苏省是教育大省,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全国百强的高校中江苏省就占了11家,足见江苏省有能力为香港青年学生提供更多升学空间。根据2018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榜,香港有5所大学进入世界200强,足见香港高等教育实力雄厚,在国际化和基础研究方面均处于全球先进位置。两地高等教育具有进一步融合发展的基础。

建议参考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的做法,推动苏港高等教育进一步融合,实现优势互补,为两地大学生提供更多交流机会。推动两地院校之间建立更紧密合作关系,包括:互派交流生、互认学分;开放更多学位予两地学生;增加院校之间的学生互访/交流活动;每年举办“苏港高校校长论坛”;共建两地青年学术圈等,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的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