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我省青少年身体素质明显改善。
问题分析:
但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相比,我省学校体育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比如:体育锻炼时间和效果难保证,青少年多样化体育需求难满足,专业体育教师缺口严重,运动意外伤害保障机制不健全等。
具体建议:
一、构建有利于增进青少年体育素养的制度体系。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及其实施细则,对青少年日常体育活动开展以及学校体育教学、设施布局、安全防护、宣传教育等内容加以规范。完善学校体育运动伤害处理机制,研究设立学校体育运动伤害保险基金,构建科学合理、操作简便的学校体育安全风险防范和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加大法治宣传力度,营造依法依规推动青少年和学校体育的良好社会氛围。修订完善中小学体育教师编制配备标准,研究制定体育教师队伍招聘、引进、培养、评价、激励等政策措施。
二、发挥优质资源叠加效应,推进教体融合。优化相关机构设置,建立专门教体协调机构,打通体育学校和普通学校区隔,鼓励在均衡分班前提下打造学校特色体育项目,重在培养学生兴趣、享受运动乐趣,努力促成“班班都有运动队”“人人都有特长项目”的校园健康新风尚。适时调整体育教师资质认定标准,畅通专业体育人才进入教师队伍渠道,形成规模化、多样化、专业化的体育教师队伍,鼓励优秀教练员、退役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有体育特长的志愿者兼任体育教师。推动体育锻炼标准融合,组织体育部门和相关研究机构参与教材编写、协助学校体育课程设计,协同开展校园普及型体育运动。打通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赛事的参赛壁垒,实现体教双方在竞赛、训练体系建设、教练员与裁判员资质认定、运动员等级评定等方面融合。
三、健全体质监测制度,强化评价和督导手段。推动各地把学生体质健康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以及学校负责人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建立更具约束力的体育教学和体育成绩评价机制,在综合评价中确立体育权重,积极探索把体育纳入高考综合评价体系。研究制定科学统一的体质监测标准,建立健全学生体质监测指导体系和健康评价反馈机制,确保监测的稳定性和权威性。及时公布监测数据,针对监测结果开展行政问责。
四、建好用好场地设施,为青少年体育锻炼提供保障。严格落实学校体育运动场地“硬标准”,灵活采取“大学校独立建设、小学校共建共享”等形式,确保每所学校都有最基本的体育运动场地和器材设施。在旧城改造和城市化进程中补充完善各类体育设施,深度挖掘城市空间中的零星用地。加大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学校体育设施投入。在工人文化宫、少年宫等大型公共载体中混合配置高标准、现代化体育设施,落实公共体育运动场所优惠或免费向青少年开放政策,节假日和寒暑假延长开放时间。
五、积极营造崇尚健康、重视体育的良好氛围。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学校等多元主体在青少年体育活动中的促进作用,实现课后、课间时间与体育有机衔接。倡导陪伴教育,引导更多学生和家长参与亲子体育活动。推广“课后服务”“弹性离校”,从以看护为主转向培养文体兴趣为主,以学校为主转向学校、社区和体育社会组织共同发挥作用。探索“家长缴费+政府补贴”课后服务收费机制。建立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的规范化行业标准,推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进社区进校园,鼓励学校根据各自特色成立体育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