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0年提案
0069 关于加大海归青年人才工作力度 促进江苏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日期:2020-01-13 提案者:张迎春

调研情况:

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全面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推进以“双创计划”为龙头的百余项人才工程项目,人才发展环境全面优化,人才双创活力竞相迸发,吸引集聚了一批批海归人才来苏创新创业,海归人才已成为引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数据统计显示,新时代海归人才年轻化、多样化、大众化趋势日益明显,其结构、层次、需求和风险等正发生深刻变化。为更好吸引和留住海归青年人才,充分发挥海归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作用,团省委组建海归青年人才专项工作课题组,就海归青年来苏就业创业状况展开深入调研,通过问卷调查、考察访谈等方式,对我省海归青年人才现状、存在问题和现实需求等进行了深度挖掘分析,并对如何做好海归青年人才战略实施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问题分析:

1. 海归人才政策的集成性、导向性和协同性不够鲜明。与北上广浙等省市相比,我省针对“高精尖”海归人才的政策吸引力、精准度、产业结合度还需进一步加强,在颠覆性变革型技术及“卡脖子”领域集聚的顶尖人才还不够多。针对本科学历层面海归青年的普惠性政策还不够完善,75%的受访海归对于可享受的优惠政策“不够了解”或“获得感不强”。海归人才的配套政策有待加强,特别是住房、教育、医疗、保险等公共保障力度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制定和执行需要进一步的系统化。

2. 海外引才的集约化、市场化和社会化渠道不够畅通。目前,全省各地在海外建立的引才联络机构数量不少,但存在开放协作不紧密、交互共享不及时、职责内容不清晰等问题。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背景下,海归青年人才的引进面临多重障碍,海归高层次人才市场配置程度不高,中介组织、猎头机构在海归人才回流中的引才融智作用尚未充分突显。低学历海归青年在就业市场上还存在信息不对称、供需不均衡等困境,83.9%的就业海归是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和“校友亲友推荐”找到工作。

3. 海归发展存在机制、平台和环境的短板。47%的受访海归认为当前江苏人才发展机制(如人才成长管理、人才评价机制、人才职业上升渠道等)“不够完善”,个人事业“进展一般”。目前江苏缺乏国家综合科学中心,大科学装置群、国际化新型研发机构和顶尖“大院大所”建设滞后等问题成为引进青年高层次人才所面临的最大瓶颈。此外,学术生态环境、创新创业氛围、贷款融资环境、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出入境便利性等也是海归青年人才来苏就业创业的考虑因素。

4. 海归人才服务的信息化、组织化和科学化水平有待提高。全省层面共建共享的海归人才数据库和动态跟踪服务机制有待完善,人才精细化管理的信息支撑不足。43.8%的海归青年对于文化再适应难以“顺利融入”,在人际关系、沟通交流、权益维护等方面存在一定困扰。现有社会组织数量不够、作用发挥不明显,需要更多的渠道和平台,为海归青年提供职业规划、信息资讯、交流合作、交友联谊等服务,帮助海归人才增强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

具体建议:

1. 加大政策创新,构建海归青年回流的制度优势。以统筹升级各类人才工程和构建协同型政策体系为抓手,加大海归青年人才引进力度,明确引才标准,强化配套服务,创新引才方式,全面加强政策的条款梳理、标准比对、内容完善,引导全省各地人才政策从同质化向差异化转变。在教育、科技等人才项目或奖项评审中全面设置青年专项,构建绩效导向、普适普惠的青年人才资助体系,充分挖掘和发挥博士后制度对海归青年的吸引优势。

2. 拓宽引才渠道,构建全方位的海归青年交流沟通机制。充分发挥江苏海外留学生丰富的资源优势,主动对接海外青年社团和留学生组织,集中资源建设一批引才联络站和交流合作活动平台。畅通海内外引才引智渠道,“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引才平台”与“引才大使”相结合、“乡情牌”与“中介牌”相结合,建立江苏海外引才渠道联络网,编制“引进海归青年人才目录指南”,及时发布引导清单和需求信息,全面加强江苏创新创业环境与政策宣传力度,精准开展针对海归青年的招才引智活动。

3. 强化柔性机制,探索海归青年智力回流用才新模式。遵循人才跨国流动规律,针对国内行业产业发展新趋势和人才市场新需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创新构建海外青年人才智力回流的柔性机制。一是“候鸟式”柔性引才,利用海外人才回国休假、探亲、交流、旅游等契机,通过顾问指导、短期兼职等多种方式发挥海外青年人才的优势作用;二是“离岸式”就地用才,加快建设多类型多层次的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吸引海外留学生就业创业;三是“众包式”项目用智,通过新型众包平台以创新项目任务分包模式吸引海归青年贡献才智。

4. 注重改革创新,完善海归青年评价使用机制。对标国际标准和通行规则,借鉴兄弟省市先进探索经验,以市场为导向,制定清晰明确的海归青年人才分类认定标准,健全市场化、社会化、国际化的海归人才直聘办法和举荐制度。探索海归人才项目绩效评估机制,实施海归战略科学家团队带头人负责制,以品德、能力、业绩、贡献为评价导向,构建科学、长效的人才评价机制和成长机制。

5. 加强政治引领,促进“增人数”和“得人心”的有机统一。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在生活上关心海归青年,切实帮助解决后顾之忧,提高海归人才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创新实施“爱国·奋斗·奉献”精神教育,加强海归青年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和融入。吸引凝聚海归人才参与社会发展,畅通海归人才发表决策咨询渠道,聘请相关领域拔尖人才加入政府智库。发挥群团组织的政治吸纳作用,邀请海归人才代表列席党政有关会议,适当增加海归人才在各级政协委员中的数量,推荐更多海归人才进入群团组织担任兼职干部。

6. 优化服务环境,建立海归青年创业就业“一站式”服务平台。建立我省海归人才统计和调查制度,构建海归人才信息库,绘制江苏海外青年人才分布地图,加强组织、人社、教育、公安、统战、统计和团委等部门的信息互通,实现数据库共建共享。加强我省海归青年人才服务体系建设,搭建省级统筹、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服务资源网络,创设江苏省海外留学青年联谊会,整合海内外青年资源,为海外留学青年和海归人才提供创业就业、交流合作、联谊互助等服务,打造一站式、全流程、专业化的交流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