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2019年11月,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现场推进会在溧阳市召开。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2017年开创性地提出实施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并将其作为江苏省推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举措。当前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进入从“试点示范”转入“试点深化”与“面上创建”并轨的新阶段。
中共江苏省委办公厅2017年6月印发的《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计划》提出的六个具体目标中,其中有两个是“产业特”,“农民富”。我们通过调研特色田园乡村多个试点村发现,总体上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情况较好,农业产业类型多样,产业结构加速调整经济作物占比高(粮食种植仅占耕地总面积的38.9%),年均种植经济效益明显较好,效益高的每亩可达万元之多。
问题分析:
但在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
1.农业品牌效益不明显
各试点村的农业产业中精品产业较少,打得响的品牌不多,没有形成区域品牌优势,农产品没有形成集中连片效应,拉低了农业产业效益。尤其是粮食种植方面,没有纳入已有的知名品牌之中。
2.劳动力老龄化现象严重
各试点村劳动力弱化现象普遍存在,中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严重,人口结构老龄化,村庄有空心化的趋势。
3.产业融合程度不高
各试点村产业链条都不长,侧重于一产和采摘垂钓等最初级的三产功能居多,缺少稳定的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深层次的产业价值未能得到完全的开发。休闲农业发展水平不高,项目偏少,难以吸引游客长时间逗留,产生的经济效益偏低。
具体建议:
1.强化特色产业培育
结合各试点村的实际情况,按照省农业农村厅八个千亿级产业规划,大力开展农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各试点村独特的资源禀赋,强化产业发展研究,找准产业发展的特色和方向,细化产业发展规划。发展产业要在“特”字上下功夫,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同时大力开展区域优势品牌创建,强化生产中质量安全把控,打造优势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2.明确产业发展思路
特色田园乡村试点村产业情况各异,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也不尽相同,建议从以下几个类型开展结构调整工作:一是提档升级型。这类试点村原有的产业结构已经比较合理,下一步要在现有发展的基础上对主导产业进行提档升级,提升产业品质,打造优质品牌,提高产出效益;二是减粮转经型。粮食作物的产出效益与经济作物的产出效益相比较要低很多,部分村粮食种植面积较大,下一步可以有计划的缩减部分粮食种植面积,因地制宜打造蔬菜、苗木、林果、药材等经作品种,提高单位耕地产出效益;三是城郊休闲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目前的一个朝阳产业,产业发展前景很好,经济带动效益极佳,建议试点村中部分地理位置较佳(处于城郊结合部或著名旅游景区附近)和有一定乡村旅游基础的试点村,大力发展创意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打造农业新业态。
3.做好项目资金整合
整合各级各类农业项目和资金,适度向试点村倾斜,优先立项,并以财政资金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试点村建设。按照“多个渠道进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思路,统筹安排,科学使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
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在项目招商上下功夫,以项目建设破解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诸多瓶颈。要围绕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要求,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大企业、大项目投资建设特色田园乡村,引进一批带动能力强、产出效益高、市场连接紧密的大项目、好项目进入特色田园乡村试点村。
5.做好挂钩服务指导
深入实施挂钩联系制度,定期组织专家学者赴各试点村开展挂钩联系工作,帮助试点村在产业结构调整、特色品牌打造、村容村貌整治等方面给予专业指导,为试点村协调解决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开展试点村“两个主体”(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作,利用农民培训工程等平台,做好培训工作,提升试点村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化服务程度,让“两个主体”培育工作在试点村结出成果,形成可面上推广、可复制的经验。积极培育品牌创建主体,力争培育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知名品牌,打造更多叫得响的“后备箱商品”“伴手礼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