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0年提案
0053 关于以文化建设为引领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日期:2020-01-13 提案者:九三学社江苏省委

调研情况:

2018年11月,《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作为国家战略批准发布, 为江苏淮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加强文化建设是促进淮河流域城市实现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在江苏落地实施的重要方面,也是助力江苏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问题分析:

以文化建设为引领,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一体化发展,要以区域协调、资源共享、勇于担当、率先引领的系统化思维,通过搭“建平台、挖元素、拓交流”等多种方式,促进淮河流域城市的一体化认同,形成文化为媒、协同发展的格局,使淮河文化成为推动我省特别是苏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动力,展现江苏在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中全方位引领作用,凸显江苏作为,彰显江苏自信。

具体建议:

建议我省从以下五个方面率先发力:

一、挖掘淮河文化资源

深度挖掘淮河流域江苏段主要城市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元素,开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早期古文化遗址、传统建筑、民间艺术、民间习俗等文化遗产的摸底清查,建立淮河流域文化遗产数据库,完善淮河流域文化遗产名录系统,推进文物遗址、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构建文化遗产品牌。鼓励在文化遗产保护地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率先打造淮河流域优秀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塑造深入人心的淮河文化意象。

二、发展流域文化产业

一是淮河流域江苏各地市政府要积极引导传统产业升级,以引智助智带动创意产业。淮河流域各地级市高等学校可通过政产学研方式,实施高校淮河文化创新项目,并通过地方智库发展地方文化产业,以创建文化产业园区的方式培育地方文化创意企业;二是发挥文化产业集群效应。根据淮河流域上、中、下游的地域性文化关联,促进加强城市间的文化产业分工协作,形成淮河流域文化产业集群,建立完善的产业链条,实现文化产品有效供给;三是借助建设特色小镇和特色田园乡村等契机,将淮河流域的特色文化有效整合,形成特色鲜明的淮河文化展现体系。

三、优化特色文化传播

以区域性合作交流为基础,加强淮河文化的宣传、营销和推介,进一步凸显江苏文化特色。以独特的景点和历史文化为血肉,塑造江苏专属淮河文化意象,展示江苏独具魅力的淮河文化特质。把握节庆机会举办淮河非遗表演、美食品鉴、民俗展示等活动。在相关景区的打造中,融入省外城市的淮河文化元素,举办系列旅游周、摄影大赛、美食月等文化创意活动,进一步提升淮河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此外,江苏可率先引导各节点城市共同开设淮河文化大讲堂,提高淮河文化的公众影响力。

四、构筑协同创新平台

一是培育协同创新领衔主体。率先把江苏境内淮河流域的大型文化骨干企业、高校和研究院所作为流域文化产业协同创新领衔主体,系统梳理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领域和企业分布情况,创建梯级协同创新结构;二是建立健全利益共享机制。各地市文化产业协同创新应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通过协同主体的统筹兼顾和各协同单位相互间的沟通协商,分享文化产业发展成果;三是在省有关部门的支持协调下建立流域协同创新体系。可尝试建立文化产业发展的“4+4”协同创新体系,即四个平台(淮河文化资源产业化科研平台、淮河文化产品转化平台、淮河文化产品营销平台、淮河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平台),四个创新(理论创新、能力创新、产品创新、方法创新),生产出“高品质、高知名度、高竞争力”的文化产品。

五、强化政策支撑保障

一是成立合作联盟。由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和湖北五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化和旅游厅牵头,成立跨省区域淮河文化建设合作联盟,在有关淮河文化资源挖掘、文化建设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协调有关重大问题。加快制定淮河生态经济带文化建设专项规划,相关省市制定本地区的实施规划;二是加强宣传引导。建议江苏省率先发起成立淮河文化宣传平台,充分运用各类媒体尤其是新媒体进行宣传。相关省市高校、科研院所和智库,要联合开展关于淮河文化建设的课题研究,定期举办研讨会。积极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淮河文化相关的产业发展,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主动参与的良好氛围。配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主动与其他省份对接,建立搜集、整理淮河流域内的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常态化机制;三是加大财政支持。主导设立淮河生态经济带文化发展基金,可采取项目发包形式,向企事业单位进行项目招标,通过项目运作来推动淮河文化建设,不断提高淮河流域文化建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