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习主席去年9月22日在联合国宣布的中国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以来最重要的政策举措之一。 碳中和目标要求我们在未来40年内,将我国各行业排放的CO2总量从2019年的115.35亿吨减少到接近零,无法减排的部分则通过包括增加再造林、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等在内的各种碳汇手段来中和。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2021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十四五”规划建议,降低碳排放强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在去年底召开的江苏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上,省委书记娄勤俭在对2021年工作划重点时,特别指出江苏要在全国率先实现“碳达峰”的目标。
问题分析:
江苏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大省,是全国碳减排的重点区域和潜力地区。江苏全年能源消耗总量约为3.3亿吨标煤,位列全国第三。全社会用电量6264亿千瓦时,位列全国第二。但江苏是资源小省,92%以上的煤炭、94%以上的原油、99%以上的天然气依靠外部供应。江苏产业密集、城镇密集、人口密集,以占全国1.1%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占全国5.8%的人口,创造了超过10%的GDP,单位国土面积污染物排放总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生态环境“超载”、环境成本“透支”的现象仍然存在。据预测,“十四五”期间江苏电力需求将保持平稳增长,能源效率和清洁化水平将显著提高。到2025年,江苏年度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8200亿千瓦时,较2019年增长30.9%。
当前,对江苏来说,“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大国家战略叠加,为推动解决区域性、流域性生态环境问题提供重大契机;制度层面上,作为全国唯一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试点省,江苏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红利将加快释放;经济层面上,江苏GDP连跨三个万亿元大台阶,财力雄厚,为推动实现人口、经济、环境全面协调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和坚实保障。
具体建议:
围绕着“减碳、低碳、零碳、封碳和碳素循环利用”,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全球竞赛已经拉开帷幕。江苏要在全国率先实现“碳达峰”的目标,既需要推动能源系统全面实现低碳转型,也需要整个经济系统通过减碳去碳,寻找新的增长模式。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加大需求侧节能减排力度和系统优化。以“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两个目标为牵引,最大限度地利用本地可以开发利用的热源和电源,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控制手段,尽可能把需求和供给进行精准匹配,减少长距离输送需求,高效清洁地满足本区域内的冷热和电力需求。在注重技术节能、结构节能的基础上,强化文化节能,通过政府引导,机构推动,企业为主体,创造全民参与的节能新模式。
二是加大供应侧的脱碳力度,加速能源全产业链脱碳创新。全国煤炭消费在2013年达峰后将在“十四五”期间继续快速下降。石油消费有可能在2025年左右达峰,总量控制在7.2亿吨左右。天然气则在未来10~20年间继续保持增长,预期在2040年左右达峰。目前,江苏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的消费比例的比例为9:1,实现碳中和,必须要达到1:9左右。据专家测算,要在2030年前率先实现碳达峰这一目标,必须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供给,减少传统化石能源的消费依赖。全省煤炭(包括煤、焦炭)消费必须控制在1.95亿吨标煤以内,与2019年持平。持续实施“减煤”行动,推动调整非化石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增加风电、光伏、核电、生物质能的装机容量,试点布局高温气冷堆站,推进“外电入苏”。重点建设“海上三峡”,大幅使用“江苏绿电”。聚焦“4+4”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工业、能源、建筑、交通领域和电力、钢铁、建材、化工行业),推动主要污染物与温室气体的协同减排。
三是大力支持和推动江苏电力系统加快变革。煤电“减量”的同时,“十四五”时期,江苏电力需求还在不断增长,5G和数据中心等数字新基建和电动汽车的大规模推广将加速推动电力需求的增长,而更多的终端用能部门,特别是难以脱碳的部门,如交通和供热,则需要通过电气化或氢能来进行脱碳,必须要通过电力系统的变革来化解电力供给的平衡问题。届时,“可再生电源+储能”成为全成本核算最廉价电源,对现有电力系统带来优化性甚至是替代性的改变。推动包括增量配电网、外电来苏、可再生能源高比例接入和优先消纳等在内的电力领域的改革,支持打破能源系统中存在的行业竖井,充分发掘综合能源系统中柔性和灵活可调度资源,制定合适的价格补偿机制,鼓励储能设施和电动汽车参与电力市场的调峰与调频,解决终端可再生能源电力的间歇性、不稳定性问题,消纳波动的风光发电资源。将对可再生能源发展、储能技术应用、数字技术应用、能源互联网建设等产生巨大的正面影响,加快我省电力脱碳的步伐。
四是重视和开发农村能源。一方面解决农村自己的能源问题和各类有机废弃物(农林剩余物、生活垃圾、畜禽粪便、果蔬垃圾、生活污水等)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分布式发电、生物质制气和生物质颗粒物的提供,在大幅度改善农村能源环境的同时,加固农村配网基础设施并给附近的城镇提供能源。让农民在生产粮食的同时也生产能源,实现粮食与能源双收入。
五是努力塑造和讲好“十四五”时期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方面的“江苏模式”“江苏故事”。“十四五”时期的能源投资规则将得以重塑,新业态将不断涌现。随着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即将启动,包括碳排放配额和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在内的碳资产管理对于企业发展来说至关重要,许多企业已经将碳资产当作自己的核心资产之一来看待,在降低企业履约和合规成本的同时,提升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并拓宽节能减排项目的融资渠道。未来,围绕着碳资产、碳交易、碳抵消、碳基金、碳融资、碳足迹评估、碳排放核查等新兴业务将不断涌现。在零碳转型领跑时代,江苏要讲好自己追求低碳转型、低碳能力输出和低碳合作的新故事,探索碳交易方面的新思路、新经验。用更大的科研支持力度,推动低碳减碳固碳技术领域的科技创新。在经济政策引导层面发力。鼓励包括再造林、生态修复、新型建筑材料、土壤固碳、生物质能源碳捕捉与封存(BECCS)等在内的“负排放技术”以及相关企业的发展。创新“低碳”绿色金融产品,支持和激励企业实施碳减排工程。率先打造零碳工厂、零碳医院、零碳工业园、零碳校园等一批零碳示范项目,总结模式、技术指标、评价维度等,成熟时进行推广。
“努力在全国达峰之前率先达峰”,是江苏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的具体行动,是江苏作为经济大省为全国发展探路的责任担当,相信江苏一定会成为奋力奔向碳中和时代的先锋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