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2016年11月,为进一步发挥我国空间技术资源优势,推动空间信息产业的市场化和国际化发展,国防科工局和发改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加快推动卫星应用走出去的步伐。2016年12月,国务院新闻办发布《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指出“培育卫星应用产业集群和应用市场,完善卫星应用产业链。加强卫星融合应用技术开发,推动卫星应用与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产业融合发展”。2018年1月,原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国土资源执法监督规定》中明确指出“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强化遥感监测、视频监控等科技和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也可以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等方式,发挥现代科技对执法监督工作的支撑作用,提升执法监督效能”。2019年4月24日,国家航天局在第四个中国航天日发布《中国航天助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声明》,推动科技进步、服务“一带一路”、助力精准扶贫、促进社会保障、推进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太空经济、支持国家治理和维护公平正义等内容。总之,目前国内空间信息应用产业的行业环境、投资环境、政策环境日臻成熟。特别是随着军民融合、“一带一路”等国家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监管层将继续秉承开放、支持的态度,集聚合力推动空间信息应用产业融合发展。
问题分析:
第一,技术创新是空间信息应用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得益于低成本卫星批量化生产与发射,国外小卫星星座组网空间应用高速发展,而国内空间信息应用技术层面上处于“对标国际先进”的跟跑阶段,部分领域甚至存在技术的“代差”。
第二,国内空间信息应用产业的客户多为军方、政府、重点行业的国有企业。但是,空间信息应用产业结构和发展布局还存在不足,军民产业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需进一步优化和调整。急需扩展新领域、新市场、新经济业务以支撑空间信息应用产业的快速发展。
第三,融合应用是空间信息应用产业发展的主旋律。空间信息应用产业当前正处在变革的关键时点,既有政策、经济、技术、资本、市场多要素加持下的“发展机遇”,也有行业竞争加剧导致重新洗牌的“生存挑战”。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外部竞争环境,迫切地需要由“单打独斗”向“聚合协同”模式转变,形成产业化发展合力。在2021年的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深入实施“大数据+优势产业链”行动,单一的空间信息技术难以释放持续的产业发展动力,空间信息技术产业要与互联网、大数据、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以“天地一体化”的方式为行业“赋能”,“空间信息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的模式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
第四,就在两天前,2021年1月24日,埃隆·马斯克旗下的SpaceX航空航天公司通过“猎鹰9号”火箭向太空发射143颗人造卫星,其中133颗卫星为商业和政府所用,另外10颗卫星为SpaceX 旗下星链(Starlink)互联网网络卫星。为寻求可靠、经济实惠轨道之旅的小型卫星运营商提供了进入太空的机会,为空间信息应用产业的迅猛发展提供加速引擎。时间不等人!机遇不等人!发展不等人!江苏省作为经济大省、教育大省、军工大省、网络强省,急需采取一些措施,加速国内空间信息应用产业的融合发展,以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具体建议:
第一,做好空间信息应用产业统筹规划,发挥江苏省科研优势。省有关部门应充分发挥省内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军工企业等单位在空天地等维度,通、导、遥、测等专业领域的优势,发挥资源聚集优势和效益,加强组织管理,建立协调机制,统筹军民用空间工程/空间信息应用产业的融合发展。
第二,加大空间信息应用产业研发资金投入,确保高质量、高速发展。省有关部门应增加投资,加强空间信息应用产业布局与建设。各有关单位也应对标国内外先进企业,进一步明确研发投入方向、目标及路径;通过自主创新、企地合作、课题申请等多种渠道筹措经费,保障空间信息应用领域科技创新研发投入的强度。
第三,推行企地联合开展区域合作,加强解决方案级的复制和推广。政府部门应结合各行业的业务需求,充分利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军工企业的科技创新优势,创建联合创新体,布局空间信息应用产业示范项目,带动区域市场与空间信息技术一体化进程。在行业方面,可选择“需求潜力大,有一定基础”的智慧公安、智慧城管、智慧国土、智慧长江等重点业务,着力强化可复制系统级解决方案的推广应用,引领我省成为空间信息应用产业龙头示范区。
第四,完善资本运作机制,激发企业经营活力。各有关单位应围绕重点发展领域,引入战略投资者市场资源和资金,政府部门协助各研发单位与关键客户建立资本纽带,促进产业协同,形成持续、稳定、互利共赢的开放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