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十四五”时期大陆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为广大台企台胞带来重大机遇和长期利好。经济合作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基础,符合两岸同胞共同利益。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疫情防控工作常态化的背景下,两岸贸易额仍实现两位数增长。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助力台胞台企更好更深入地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仅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也符合广大台胞台企的未来需要,因此十分有必要予以重点关注和落实推进。
去年以来省台联多次赴南京、南通、苏州、昆山等地台资企业调研,召开台商座谈会,与台商面对面交流沟通,了解到一些情况。总的来看,江苏对台经贸交流合作和在苏台资企业的发展态势是好的。截至2020年10月底,江苏累计批准台资项目超过2.86万个,协议利用台资超过1800亿美元,实际到账台资超过820亿美元,总投资千万美元以上台资项目超过6400个。充分反映出苏台经济合作动力强、潜力大、韧性足的特点。
问题分析:
应当看到,长期以来,台资企业自身也面临着转型升级和新老交替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不仅制约了自身发展,也将影响到台企融入双循环,参与大陆各项国家发展战略的机会。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部分传统制造业台企存在对国际市场的“外循环”和台资配套的“小循环”的路径依赖。即把江苏作为生产基地,依靠外销或者向岛内销售,依附于欧美企业和大台资企业的供应链,在国际市场需求下降的时候订单减少营业额下降;同时由于游离于大陆的制造业产业链之外,一旦台资上游供应链发生变化,短时间内生产销售受到影响,并且技术管理设备等转型升级缺乏内生动力,进展缓慢。
2. 调研中了解到,在苏州等台资聚集地区,早期来江苏投资创业的一代台商面临退休无人接班的问题。一方面是台资企业长期的一元化、家族化管理,缺乏经理人制度;另一方面,不少二代年轻台商兴趣爱好更为广泛,不愿意接受较为艰苦枯燥的制造业,选择从事文化、旅游、酒店等行业创业。这就出现了台资企业如何平稳交接以及如何有序退出的问题。
3.台企和台胞有与当地商会、行业组织和有关社会团体开展合作交流,融入相关行业协会的需求,但苦于无门路和渠道。而两岸婚姻家庭中的台胞融入当地社会则相对容易和便捷一些。
4. 近两年国家先后出台了“31条措施”、“26条措施”和“11条措施”,为台企在大陆发展提供同等待遇,完善保障台湾同胞福祉,支持台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在落实落地的过程中有些环节和措施不够顺畅到位,存在“最后一公里”难走的现象。特别是当台商想参与到某些行业领域竞争的时候,相关职能部门还没来得及出台实施意见,或者不清楚怎么做,使得政策的效果打了折扣。
5. 在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自贸试验区等国家级战略叠加的重大机遇面前,江苏台商也在对比上海、浙江乃至福建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的优惠政策。客观上说与上海自贸区的开放程度和浙江的营商环境相比,江苏仍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具体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为了帮助台资企业更好地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中激发台资企业更大的动能和活力,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树立“台商也是苏商”的理念。江苏始终高度重视台资企业发展,致力于打造公平公正、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让苏台合作成为两岸合作的闪亮名片。省委书记娄勤俭在曾指出,“我认为,台商也是苏商,台资企业也是江苏企业。只要在江苏发展,就是江苏的企业,我们一定会服务好,支持好,共同创造新的辉煌。”我们不仅要贯彻落实好中央层面的“31条”“26条”“11条”措施以及省市各级惠及台胞措施,还要在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等宏观政策、对我省民企的各类政策中,体现对台胞台企一视同仁、一体适用的原则。
第二,探索用法治手段促进苏台融合发展。台资企业的未来在大陆,从市场、技术、管理、人才、供应链、金融等各个方面,越来越深度融入大陆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循环当中。2020年是昆台融合发展30周年,《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条例》已经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将为在昆山工作生活的广大台胞台企提供更完善的权益保障、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将为昆山试验区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改革开放奠定更加坚实的制度基础,提供更有力的法治支撑。昆山作为江苏乃至大陆台资最密集的地区,在成功实施条例的基础上,可以在省内其他地方包括全江苏范围内逐步推广,让江苏成为法治手段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的新高地。
第三,搭建更多苏台企业之间交流合作的平台。要让台资企业融入“双循环”,首先要让台商台企与本地苏商民企有更多交流合作的机会,不能让台商局限于“台湾老乡”的圈子里。目前已经有了一些举措,主要是为苏台企业、台青与江苏青商之间举办了交流活动,搭建了交流平台。今后应当把这类活动逐步推广到各市、各区县一级,让广大台商,特别是中小台商、创业台青等有机会与本地的民营企业加强信息互通,开展多方合作,拓展市场和人脉。让台商二代、创业台青等在与大陆优秀青年企业家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得到锻炼成长。要挖掘总结一批江苏民企兼并收购台资企业进行产业链互补整合的成功案例,以适当的方式进行推广,让苏台企业之间产生更多深层次、能激发出国际竞争力、行业引领力的合作成果,从而达到产业融合的目的。
第四,既要脚踏实地,也要抬头看路。要密切关注上海、广东等先进地区的产业、金融、人才政策动向,同时鼓励我省现有的南京、苏州、连云港三个自贸试验片区结合自身实际,推出一批适合我省各地台资企业产业特点的优惠政策,充分利用当前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产业上升势头猛,我省产业链较为齐全的优势,吸引相关行业的台资企业来江苏投资增资,用更好的营商环境、更优惠的政策、更优质的服务推动新一代科技引领型的台企扎根江苏。
第五,既要注重招引台资研发中心落户江苏,也要安全有序引导台资企业参与我省各类科研项目。特别是对于两岸合资的企业来说,既有台湾的资本,也有大陆资本,而这种情况下往往会面临引进的人才不符合人才优惠政策、难以申报国家科研基金、重大研发项目等诸多问题,导致台企无心也无力加大研发投入。因此建议一方面对台资企业参与人才、科研项目的申请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因为是台资企业就一概拒绝;另一方面要鼓励我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参与到台资企业研发项目中去,帮助台企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互利共赢。
总之,要进一步完善保障台湾同胞福祉和在大陆享受同等待遇的制度和政策,支持台商台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将两岸经济合作的“蛋糕”越做越大,让台企台胞有更多获得感、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