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江苏实施方案》明确提到:加强都市圈间互动合作,统筹规划都市圈间重大基础设施,加快大通道、大枢纽建设,提高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的路网密度,积极发展枢纽经济。
问题分析:
长三角地域面积大,地形阻隔多,特别是长三角核心区——太湖周边的“大通道、大枢纽”供给严重不足,太湖成为区域内城市陆路相互联系的交通屏障。由于地形阻隔造成的沿岸交通拥堵、商务物流成本增加、能源消耗和尾气排放等问题十分突出。同时跨太湖的干线通道建设又严重滞后,目前只有苏锡常南部通道、341省道宜兴马山段在建,且仅仅是穿越边缘湖湾,尚不具备完全突破太湖交通屏障的意义。
具体建议:
加快突破太湖交通屏障,助力长三角区域深度融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1.扭转在环保和需求上的认识误区。有观点认为大规模湖区建设破坏环境,但随着设计、材料、工艺的改进,水下水面施工对环境的影响都在可控范围内,而且大规模湖区建设为湖底清淤带来难得契机,因此跨湖工程的建设反而可能打开太湖治理新思路。也有观点认为,太湖不算特别宽阔,绕行可以满足需求。实际上,太湖流域人口高度密集,随着区域一体化战略的推进,人口有进一步聚集的趋势,陆路交通资源十分紧张。同时,海量绕行带来的时间和能源消耗也十分突出。
2.加强省际协调和对上争取。跨太湖通道建设不仅比跨珠江口交通建设落后,相比区域内跨长江、杭州湾的交通建设也十分滞后。因此应呼吁太湖沿岸城市及省级政府部门将这个问题重视起来,积极争取国家对这一大型交通战略工程的支持。交通运输部印发了《关于做好交通基础设施国土空间控制规划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江苏为三个试点省份之一,先行开展公、铁、水、航等用地规划编制工作。因此可借此契机加强对上争取,利用湖底空间缓解陆路交通需求。
3.加强线路设计和工程技术研究。线路设计上,一方面要加强南北、东西两通道穿湖工程设计。另一方面要加强沿岸城市既有道路系统与跨湖通道的衔接设计。工程技术上,太湖水浅淤深,总体工程难度远小于珠江口、长江和杭州湾的工程。并且苏锡常南部通道建设为穿湖工程建设积累了丰富经验;港珠澳大桥、青岛胶州湾大桥也解决了长距离工程可行性问题。未来跨太湖工程可采用 “桥隧组合+人工岛”模式,同步处理好工程建设、环保清淤、废料处置、后期管理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