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上世纪60年代起,开始提倡计划生育,70年代推行“晚、稀、少”,1982年9月被定为基本国策,开始推行“独生子女”政策。期间,一部分基层干部和思想开明的群众做了相应的避孕节育手术。当年这些人做结扎手术的年龄一般在20岁-30岁,目前平均年龄77.8岁。由于当时的基本医疗条件和实施手术人员的技术水平等诸多因素,一部分做了节育手术后就出现不良反应,严重的丧失了基本劳动力和正常的家庭生活。部分对象手术后长期炎症和疼痛,后落下肠粘连、肠梗阻等病症。启东吕四港镇张某甚至在术后患上精神疾病。80年代时,这部分群体因节育术后身体种种不适等原因,或接受村集体工分补助、或减免个人上缴提留、或报销医药费等各种经济补助,有部分地方还派专人照顾生活起居。
2011年,国家人口计生委、财政部将三级以上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人员纳入特别扶助,扶助标准为“三级以上并发症人员,每人每月不低于100元的扶助金”。2018年1月1日起,“三级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人员特别扶助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200元”。事实上,作为生活成本较高的沿海地区,这部分扶助补贴对群众来说是很有限的。
2011,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印发《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鉴定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第三十五条明确“经鉴定属于并发症的人员,提供免费治疗和特别扶助。并发症诊治费用按照《关于妥善解决城镇职工计划生育手术费用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1999〕32号)有关规定处理。”可事实上,由于节育手术并发症的免费治疗既没有指定定点医疗单位,也没有纳入医保全免报销范围,所以实施起来难度较大。
问题分析:
2005年起,启东市对全市500多户计生手术并发症的特困家庭纳入民政部门最低社会保障。但由于他们的子女平均数为2.83个,因此绝大多数人已不符合现行的低保政策。
节育手术并发症人员是医疗水平落后的受害者,是计划生育时代留下的弱势群体,现在昂贵的医药费和缺失的劳动力让他们的生活十分困难。
具体建议:
一、 加大经济扶助力度
1.建立定期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建立与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和物价上涨幅度相适应的定期动态调整机制。
2.实行走访慰问全覆盖。在春节、中秋等节日期间,对节育手术并发症人员走访慰问,各地创造条件,力争实现人群全覆盖。
二、 加大养老保障力度
建立完善老年护理补贴制度。对年满65周岁的节育手术并发症人员提供政府居家购买服务补贴制度。
三、 加大医疗保障力度
1.给予参保缴费补贴。节育手术并发症对象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时,个人缴费部分由当地政府给予全额资助。
2.建立医保报销制度。医保设立计划生育手术报销项目,对各类医保对象在治疗节育手术并发症时所产生的费用经核定后据实报销。
3.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卫健部门积极探索节育手术并发症根治,如输精管绝育术后的痛性结节,附睾淤积等,尽可能地通过现代医学手段减少他们的痛苦。
节育手术并发症人员是特定的历史产物,启东自2011年(596人)来人数一直处于下滑趋势,截止2020年12月低现有426人。但是随着年龄增长、病痛加重等多重因素,信访矛盾日益加深。希望各级党委、政府予以重视,建立健全计划生育家庭救助机制和长效工作机制,切实解决该群体的实际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