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长期的实践中,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长期以来,全省广大劳模以平凡劳动创造了不平凡业绩,为江苏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大力宣扬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对于广泛凝聚全省职工群众深化“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以“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问题分析:
在大力宣传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一)宣传弘扬力度不断加大但覆盖面不够广。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劳模宣传选树,加大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宣传弘扬力度,尤其是全省工会组织广泛开展“中国梦·劳动美”主题教育,举办“夺取双胜利·建功新时代”劳模(工匠)故事宣讲等取得明显成效。创新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思政教师进企业”活动,全省参与宣讲劳模工匠、思政教师989名,宣讲1285场次,线下受众199万人次,线上参与达312万人次。但在宣传弘扬覆盖面上还有差距,从调研我市情况看,还有19.6的职工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内涵不甚了解、理解不深;认为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很重要很必要的职工94.02%,还有部分职工认为无所谓;有当劳模先进想法的职工占76.57%。
(二)宣传弘扬的渠道多样化但集聚性综合性宣传载体不够。近年来,在宣传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方面,做到了电台有声、报纸有形,特别是充分利用了微信、微博、短视频等社交媒体,实现了宣传弘扬的多样化。但从全省情况看,实体化集聚性综合性的宣传弘扬平台阵地建设运用不够,现场学习参观主要限于劳模工作地点或劳模创新工作室等。据了解,目前,大连、包头、杭州、合肥、洛阳、滁州等城市已建成劳模(劳动)主题公园(广场)等,打造了宣传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综合性载体,受到社会各界普遍好评,也成为城市靓丽的风景名片。
(三)劳模先进和工匠荣誉待遇不断提高但还需加大力度。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支持下,劳模先进和工匠的荣誉待遇得到不断提高,对于进一步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提高劳模先进的荣誉感和获得感幸福感,引导广大职工群众学习劳模、争当劳模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比、与劳模先进和工匠个人所作的贡献奉献相比,仍然还有差距。比如,从全省各市的市级劳模待遇看,获得市劳模荣誉称号的,每年慰问金平均在500元左右;对命名的省、市工匠,给予一次性奖励的多,还没有形成常态化长效性的奖励激励机制等。
具体建议:
(一)加大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学习宣传力度。广泛深入持续开展“中国梦·劳动美”主题教育、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思政教师进企业”宣讲活动,组织开展“劳动创造幸福”主题教育活动等,让广大职工深刻领会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实质,自觉践行“三种精神”;推动“三种精神”进企业、进学校、进教材,让全社会都学习践行“三种精神”。
(二)加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宣传阵地建设。推动各市结合城市规范,建设综合性集聚性宣传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实体化阵地,可以是劳模主题公园或广场等形式,既可新建,也可改建、扩建。可选择适宜公园绿地项目,巧妙融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相关元素,通过劳动主题雕塑、劳模风采长廊等展示劳动场景、劳模形象和先进事迹,采用AR互动、信息发布、电子媒体等载体,通过实体模型、在线解说、互动体验等方式,将劳模文化、劳动文化、工匠文化,江苏传统文化和新时代江苏人文精神融为一体,打造城市新品牌、市民新去处、学生新课堂、游客新景点。
(三)着力提高劳模先进和工匠的荣誉待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健全完善各级劳模先进和工匠的荣誉待遇保障机制。通过政府与工会联席会议等方式和渠道,重点提高省、市劳动模范慰问金、荣誉津贴以及困难劳模的帮扶金等,建立健全各级工匠的待遇保障机制,让劳模先进和工匠不仅精神上有奖励,物质上也有奖励;不仅有荣誉感,还有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