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压力仍旧巨大,必须全面评估总结全球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的经验和教训,针对短板和不足,采取应急和谋远相结合的策略,完善我国的公共卫生安全治理体系,提高疫情常态化阶段乃至未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和速度。
问题分析:
(一)医学高等教育课程设置滞后于高效抗疫。一是新冠肺炎疫情对抗击疫情人员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要求。抗疫是系统战,需要全社会共同协力,感染防控知识对系统战中每个人员都是必须的。但仅在卫生系统,就有多人在接诊过程中被感染的病例,其中不乏知名专家,折射出当前医学教育分科过细,感控知识传播范围仅限于传染专业的弊端。同时,此次抗疫中中医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中医药防治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中医药各种防疫措施还没有得到普遍开展。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未能成为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防大病、防慢病,关键在基层,基层医疗机构是抗击疫情的第一道防线。部分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存在人员数量不足、素质偏低、结构失衡的现象,医联体、医共体建设未发挥出应有作用,反而出现了对下级医疗机构优秀医护和患者的“虹吸”,导致基层医疗卫生网底作用发挥不明显。
(三)公共卫生资源配置效率以及小“医疗”和“大卫生”协同度仍有提升空间。防疫工作是大规模作战,突破了以往局限在卫生领域的范畴。新冠疫情初期,防疫物资的供求极度不匹配,采购中存在量不足、供给乱、调配难、质量差、假货多等问题。大卫生各环节的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和监督监管相互制约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如沈阳病例中防疫部门、医疗系统和社区三方信息沟通存在梗阻,造成多人感染。
(四)医疗单位各环节激励不均,互联网+云诊室赋能不足。援鄂医疗队员和各地新冠隔离病房内的医护人员普遍得到了奖励和荣誉,但同期隔离病房外的辅助人员无奖励,仅以是否进隔离病房为标准缺乏公允,难以体现协同作战的特点。三甲医院互联网+问诊环节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影响云诊室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减少交叉感染,三甲医院在云挂号等的基础上增加云诊室,但线下患者众多,三甲医院对建设云诊室普遍热情不高。
具体建议:
(一)完善卫生应急人才培养机制,将重大传染病的预防、应急贯彻到教育各阶段
高校是人才培养和孕育重大科学技术的场所,防治新冠肺炎疫情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高校要完善专业设置、重组相关专业课程等,提倡学科交叉,完善医学生的知识结构,尤其是要将感控知识纳入医学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提高卫生领域内部应对重大应急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在继续教育环节,将感控知识列为必有内容,不断更新医护的感控知识。建议将防疫基本知识以适当方式纳入中小学教材课程中,以及大学的非医药专业,提升健康第一责任人的防疫知识储备。在遴选师资和编写教材时,利用好各地新冠肺炎治疗定点医院医护人员、援鄂医疗队队员的资源优势,推动高质量防治疫病知识的专业内共享和社会共享。深入推动中医温病学说等中医药基础理论与临床研究的传承和创新,提高中医药抗疫能力。
(二)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筑牢疫情防护地基
一是增加基层卫生岗位免费定向培养计划规模,明确“十四五”期间增加的最低比例。二是尽快推动完善顶层设计,建立科学的利益共享和分配机制,推动“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分级诊疗就医格局真正形成。三是探索建设覆盖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包含共病和地方病两个基本模块,建议当前强调实用,重点放在组织编写适合基层场景的预防和识别新冠肺炎指南上,提高基层医疗人员的服务能力。
(三)构建包含医防、社区、企业、公安、铁路等高水平大卫生防治体系
组织复盘抗疫各环节中的做法,明晰各环节在守土一方和协作上的得失清单。尤其是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和完善集中统一高效的领导指挥体系,将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委员会设为政府的议事协调机构,统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的制度优势;二是要总结融通卫健委确诊和疑似病例数据、公安系统个人基本信息数据、电信运营商的出行数据的健康码从无到有再到完善的经验,挖掘各地电子政务融通的潜力满足抗疫的数据需求。
理顺体制机制,根据得失清单明晰专业能力提升方向,为构建医防协同、中西融合、上下通,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和监督监管相互制约的公共卫生防护网提供完善思路。树立大卫生防治理念,在防疫物资的生产和供给环节,将常用易耗防疫物资纳入储备药品名录,明确承担储备任务企业的入选条件。对有意愿保持一定规模储备的医疗机构,给予一定补贴。在疫情期间,加强对产品质量的市场检查,引入媒体力量进行监督,并加重处罚。
(四)奖励政策充分考虑疫情防控的协同性,强化互联网基础设施赋能医院云诊室
疫情发生以来,无论是一线医生还是检查、检验等医疗辅助部门付出巨大,对此应充分认可,相关鼓励政策要体现防疫工作的协同性特点,在职称评定等涉及职业生涯发展上,破除五唯,将新冠疫情期间表现作为重要的考量,并借此契机加快推进构建可操作性的多元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梳理当前各大医院云诊室开展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清单,鼓励医疗机构与科技企业合作,探索和应用新技术并不断迭代升级,不断延伸医院和医生的服务半径,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医疗服务模式,变提升云诊室基础设施问题为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