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1年提案
0635 关于加快推进粮食产业强省建设的建议
日期:2021-01-27 提案者:王加培等2人

调研情况: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主要装自己的粮食。今年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爆发,粮食生产面临新的挑战。我省是经济大省,同时也是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据2019年统计,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072.22万亩,平均亩产469公斤,总产757.24亿斤。从全国粮食生产情况来看,我省的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64%、5.70%,分列第9位、第7位。按我省2019年常住人口8070万人、人均每日消耗粮食2斤计算,全年消耗粮食量约为590亿斤,加上饲料用粮等,我省是经济发达省份中唯一实现粮食自给自足的,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从省内情况看,播种面积、总产量、常住人口数全省占比分别为:苏北五市65.96%、65.44%、37.69,苏中三市24.05%、23.90%、20.45%,苏南五市10.42%、10.66%、41.86%,苏北地区约有40%的粮食产能输出。

问题分析:

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粮食产业发展,粮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粮食仓储条件逐步改善,粮食流通效能日益提高,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高质量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优质粮食供给不足、精深加工转化滞后等问题仍然突出,粮食产业链条不长、创新动力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等短板明显存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带动农民持续增收机制不健全等弱项亟待解决。

一是生产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生产经营主体老龄化现象普遍。粮食生产主体老龄化现象突出,55岁以上主体占比接近2/3,成为粮食生产经营的主力军。

二是粮食产业链条短,利益分割制约产业发展。优质品种从选育到餐桌涉及科研、推广、生产、收购、流通、加工等诸多环节,贯穿优质粮食全产业链的标准化服务体系尚未建立。缺乏拥有现代粮食产业素质、精深加工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未能将粮食产业做成循环经济,副产品利用率低;打造的“苏米”公用品牌及团体标准,在生产中不同区域统一标准较难。

三是专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坚持绿色优质生产的专业配套服务组织普遍缺乏,大多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别是普通小农户还是传统方式种田,生产主体分化制约了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全过程覆盖。四是种子和耕地问题日渐成为制约瓶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产业与粮食产业未能充分有效衔接,农业投入品的管理有待加强;下游耕地长期高强度、超负荷利用,耕地退化加剧。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优质耕地资源更加紧缺。

具体建议:

“十四五”期间我省要抢抓机遇,加快推进土地规模经营,以“种子”和“耕地”为基础保障,以粮食全产业链发展为核心,以粮食品牌创建提升为抓手,以智能化粮食保供服务平台为载体,全面提升粮食产业质量效益,建设粮食产业强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江苏贡献。具体建议如下:

    一、加快土地规模经营,推进优质绿色粮食生产基地建设。规模化种植是实现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的前提,一方面要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加强地方与国有农业、农垦集团的合作,实现整体连片粮食作物规模生产经营,改变“小地块、散种植、粗放管理”的现象,提升粮食种植环节现代化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专业化服务组织力度,动员组织广大小农户以土地入股、联产联保等多种形式,积极探索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联结机制,推动连片种植、种管收一体化管理,全面推进粮食生产优质绿色基地及产业园建设。

二、保障种子和耕地安全,提高粮食生产产量和质量。种子是粮食生产的芯片。要培育壮大种子龙头企业,鼓励种子企业间兼并重组,不断整合农作物种业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利用公益性成果培育新品种,探索建立成果权益分享、转移转化和科研人员分类管理机制,建立产学研结合的研发创新体系。加强种业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农科院校育种能力优势,实现与种业发展、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形成科研育种→生产经营→品种推广的良性循环。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充分发挥土地的潜力和抗风险能力。依托高标准农田、农田水利建设及耕地质量提升项目,从“藏粮于地”到全面稳定粮食产能。围绕粮食生产功能区及规模化生产区域,逐步实现整村、整镇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覆盖,规划设计好有效灌溉系统,提高粮食生产稳产增收能力。

三、推进粮食全产业链发展,提升产业效益和竞争力。针对全省粮油加工企业体量普遍不大、分布散、聚集差的特点,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着力在“开放苏粮、龙头培育、集群发展、品牌带动”方面补链拓链,推进国际化全产业链发展。一是推进“开放苏粮”。大力实施“请进来”与“走出去”双向互动的战略,加大本土培育及招商引资力度,打造现代粮食生产加工高端产业区。建设外向型粮食产业加工产业园,利用好连云港等国家进境粮食指定口岸和综保区粮食产业园政策优势,做好承接进口粮食产业发展的准备。二是加大“龙头培育”。龙头企业是粮油加工业主力军,也是粮食经济的立足点。从全省粮油加工企业中筛选出经济实力强、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20-30家企业,从规划、项目、资金、品牌等方面给予分期扶持。在粮食主产区的苏北地区加大龙头企业发展布局和政策支持,将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的留在当地。三是推动“集群发展”。按照“突出粮食加工主导产业,以关联项目形成产业链,以产业链优化提升加工园区,以加工园区构建产业集群,沿产业链方向整合集聚龙头企业”发展思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推进加工园区建设,加快主食产业化步伐,大力开发方便米饭系列、面类系列产品,发展杂粮集群化。四是实现“品牌带动”。以生产销售“放心、安全、绿色、健康”粮食产品为根本,以品牌为突破提升价值链,放大“苏米”公用品牌效应,培育更多诸如“射阳大米”“东海大米”“兴化大米”等地标产品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