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1年提案
0584 关于加快我省健康产业发展的建议
日期:2021-01-28 提案者:沙勇

调研情况:

为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就我省健康产业发展情况赴南京、无锡等地开展了相关调研工作。并通过相关数据库梳理了相关健康产业领域专利申请和授权等情况。调研分析了全球健康产业专利分布和研发重点态势,中国健康产业发展前景广阔。调研认为江苏健康产业发展全国领先、势头良好,但也存在知识产权风险、核心专利缺失、产学研融合度不高等短板。大力发展健康产业是“十四五”时期健康江苏建设一项紧迫任务。

问题分析:

江苏健康产业专利具有相对优势,如健康环境、健康防护等技术专利申请位居全国前列。截止2020年4月10日,我国健康环境产业江苏专利申请量72277件,发明申请量38878件,均排名全国第一;健康防护产业江苏专利申请量134415件,授权量63748件,均为全国第二;健康医疗产业江苏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70989件和22950件,排名分别为全国第二和第四。但是与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与突出短板。

一是存在知识产权风险。在抗肿瘤和脑血管疾病的基因工程药物及医学检验和医学影像等技术,美国、瑞士等国家在华布局了大量基础专利,江苏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都存在较大差距,跨国公司形成了专利壁垒,江苏存在潜在的知识产权风险。

二是核心技术缺失。化学药大多是在跨国药企核心技术基础上修饰、优化后的应用创新,生物医药的基因诊断、干细胞治疗、激酶抑制剂等核心技术研发涉及不多、创新水平不高,受制于人的“卡脖子”困境亟待破题。

三是产学研融合度不高。与发达国家和北京、上海等先进地区相比,我省专利申请人和权利人以高校或医院居多,企业主体参与和创新不足,全省学科、研发团队和人才资源缺乏优化整合,尚未形成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重点团队集成协同创新攻关优势。

具体建议:

“十四五”期间,江苏应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环的健康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力争到2025年江苏健康产业迈向全球产业链高地、走在全国前列、在全省高质量发展中具有带动作用。

(一)科学规划引领,加强政策扶持。借鉴美欧、日韩等发达国家和我国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经验,建议我省发改委、卫计委部门牵头,围绕五中全会建设“健康中国”的新要求,系统编制江苏“十四五”时期健康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并将健康产业纳入我省“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战略布局。借鉴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贸区做法,对引进的高端、紧缺卫生健康人才,个税超过15%部分予以免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强化组织、人社、科技、教育、卫计、文化、知识产权等部门对健康产业发展的协同配合,形成推动产业发展的合力。

(二)筹建重大科研攻关联盟,集中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优选我省健康产业研发实力较好的高校院所和企业,与中科院南京分院以及国内其他著名高校等联合共建重大科研攻关联盟。建议以南京大学和中科院南京分院为基础,由省发改、经信部门牵头整合东大、河海、江南大学、常州大学、中药研究所、宜兴环科园以及百奥森科技、科林环保等优质资源,构建江苏健康产业重大科研攻关联盟,形成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一体化运行机制,完善预研、研发、孵化、中试、生产、销售一体化产业链。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加快健康领域重大装置设施培育,科学合理布局若干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引导创新载体强化知识产权布局,围绕健康产业培育一批高价值专利。

(三)深化产业融合,构建大健康产业体系。大健康产业具有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在欧美发达国家,大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15%,在我国仅占4—5%,发展潜力巨大。建议借助我省知识产权大数据平台,深入开展专利导航评议,大力推动集“医、药、养、游”为一体的大健康产业,推动健康服务业与制造业高度融合、大健康产业各领域有机融合、大健康产业与健康城市深度融合,形成我省大健康产业发展的规模优势。围绕全球健康产业前沿,科学定位、产业融合,形成江苏健康产业发展的新格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部省共建联席会议制度和联络员制度,引导企业创新、园区创新和地方创新发展、高效联动;强化政策、人才、金融、平台支撑,完善扶持政策体系,设立省级健康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对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加大扶持攻关力度。

(四)开展精准招才引智,抢抓健康产业发展窗口期。建议省组织、科技、教育、卫计等部门统筹协调,重点推进南大与南京同开环保加强合作,争取在健康环境领域求突破;重点推进东大在基因芯片、微阵列芯片等领域取得创新突破,促进医疗器械技术创新;重点推进与加拿大工程院、中科院、川大等团队专家对接,提升江苏治疗性抗体、新型疫苗等的创新水平。同时,抓住新冠疫情影响带来的海归人才回流新机遇,摸清全球专利发明人信息和核心论文作者信息,加强对欧美等发达国家健康产业高端人才跟踪分析,加强对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聚焦日韩、以色列等国家,拓宽引才来源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