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我省系统化地系推进小巨人企业培育起步较早,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批中小企业成长为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世界级隐形冠军。在工信部前五批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中(共699家),我省有104家企业榜上有名,占全国总数约1/7。但对标“十四五”期间,提高产业链韧性及壮企强企要求,小巨人企业的发展还面临着不少困难。
问题分析:
一是支持小巨人企业发展的差别化政策供给存在不足。小巨人企业在规模、行业和技术领域的不同决定了其发展诉求的不同,传统领域小巨人企业与新经济领域的硬科技高成长性企业的政策需求差别甚大。但当前政策供给端扶持方式单一,多为简单、洒水式的资金扶持,对于新兴领域成长性企业发展所需的应用场景供给不足,缺乏高水平差异化的精准服务。
二是传统成本优势逐渐丧失,企业融资困难。相对于十年前,劳动力、土地等传统要素价格不断攀升,加之环保要求日趋严格,制造业生产成本不断加大,即使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用于技术开发、人才引进和培训的资金也偏低,企业研发能力较弱。同时,间接融资仍然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融资主渠道,部分小巨人企业依靠民间借贷来实融资的现象仍时有发生,融资渠道过于狭窄的问题亟待解决。
三是终端产品少,市场开拓困难。受新冠疫情、逆全球化影响,以及自身产品单一、终端产品少的劣势,部分外向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还不强。同时,由于“专精特新”大多生产中间产品,企业营销手段普遍不足,销售途径较少,难以打破现有市场利益格局,融入新的销售体系,开拓新市场困难较多。
四是高端人才引进难,企业发展缺乏后劲。调研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普遍反映,人才缺乏是困扰企业发展的最大问题,招不来人才,即使招来了往往也留不住。研究发现,企业表面缺的是人才,实际缺的是一套引进和留用人才的机制,由于许多“专精特新”企业具有家族企业性质,在人才引进方面主要靠老板人格魅力和口头承诺,进入工作后双方都认为没有达到预期理想效果,常常导致人才反目而去。
具体建议:
一是建立健全政策支撑与公共服务体系。根据江苏实际情况,完善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政策支持和服务体系,健全“发现-引育-遴选-服务-跟踪”的全链条服务机制,提升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公益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资源集聚能力,统筹财政资金加大对共性技术攻关扶持力度,将由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强制许可给小巨人企业使用,推动政策供给由项目资金支持模式向创新服务支撑模式转型,有效降低企业的创新风险和创新成本。同时,畅通企业梯级培育机制,加大培育销售规模5亿元人民币或市场估价5亿美元小巨人企业培育力度,补齐从小巨人到卓越创新企业间的政策短板。
二是加速企业转型升级,进一步降低生产经营成本。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等手段,探索转型升级的多重路径,进一步降低生产、经营、管理成本。引导企业练好内功,建立先进的质量管理和控制方法,开展质量承诺和诚信体系建设,练好产品创意、工艺设计、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内功,提高抗击市场风浪的能力。统筹发挥银行、证券、风险基金等各类融资渠道作用,银行业要提高银行业利用小企业软信息进行定价和发放贷款的能力,破解成长期高科技轻资产型企业的融资难题;实施科技企业上市培育计划,鼓励创新型小巨人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做优做强。
三是鼓励企业打造自主品牌,积极参与双循环。国际贸易环境的改变,对出口型小巨人企业带来很大挑战,鼓励企业积极转型参与国内外双循环。帮扶“专精特新”企业创建自主品牌,争创著名商标和知名品牌,打造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企业品牌。鼓励企业提升产品创新力度,摆脱单一产品的市场拓展限制,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升级。促进小巨人企业同跨境电商、多维营销相结合,进一步拓展内外部市场渠道,支持企业走制造业服务化升级的路径,延长产品销售链条,从卖商品向卖服务转变。
四是多措并举解决创新瓶颈及人才支撑不足。根据企业家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需求,聘请专家及优秀企业家,开展企业家激发式培训,强化企业家战略管理意识,助力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急需人才的引培力度,帮助企业梳理紧缺人才类型,完善产才融合推进机制,推动校企合作从长远角度解决企业人才不足问题。支持大学、科研院所开放研发仪器设备等科技资源,帮扶专精特新企业解决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过程中的关键难题。鼓励专精特新企业加入产业创新联盟,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提高为产业链和龙头企业协作配套的水平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