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1年提案
0495 关于进一步系统推进我省长江大保护提升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建议
日期:2021-01-25 提案者:朱晓东

调研情况: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指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近年来我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深入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认真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整改要求。长江两岸生态空间得到有效管理。按照《长江岸线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岸线功能,严格分区管理和用途管制,优化空间布局,规范岸线利用行为,目前,长江岸线平均利用强度已下降至37.9%,生态型岸线上升至62%,生产、生活、生态型“三生”岸线结构逐步得到优化。加快沿江化工企业搬迁工作,基本实现沿江1公里范围内且在化工园区外的化工企业应关尽关。印发了《江苏省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实施方案》,长江沿岸生态修复取得明显成效,推进退出岸线的复原、复绿工作,并结合整治实施生态修复,构筑滨水绿带,南通、泰兴、江阴、扬州和南京等地打造了一批亲水生态特色示范工程。同时综合整治入江排污口。编制《江苏省主要入江支流环境综合整治方案》,组织开展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率先全面启动长江入河排污口监测和溯源工作,加强入江河道整治工作,全省主要入江支流已全面消除劣Ⅴ类。“十三五”以来,江苏坚决贯彻长江大保护要求,沿江生态环境整体好转,多项生态指标达近年最好水平。5年来,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2020年11月,在上海出席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后,习近平总书记赴江苏考察调研。总书记对江苏长江生态环境整治成效给予了肯定,要求江苏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努力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问题分析:

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以来,江苏省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空间结构优化调整为重要抓手,着力解决“重化围江”难题,虽然取得重大进展,但并未彻底破题,“重化围江”形势依然严峻,重化工业绿色发展尚存在巨大挑战。一是沿江布局有待提升。部分岸线区域“重化围江”特征较为明显,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业集聚明显,例如全省10家炼油企业中,沿江地区有8家;沿江布局的化工园区、仓储企业、钢铁企业、煤电企业排污口存在与饮用水源地交叉分布的现状;重化工业和园区的顶层设计有待加强,在园区外依然少量存在“小、散、乱”企业,部分产能处于安全环境敏感区域。产业结构有待提质。沿江产业结构偏重、中低端产业比重较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服务业规模占比小、结构层次低,产业同质化现象突出。沿江八市产业以一般加工、石油化工为主,产业同构比例超过80%;重化工产业之间、同一产业内部行业之间的关联度不强,门类众多,但主导产业仍不明晰;石化产品衍生产业链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价值链中高端环节薄弱,产业链下游产品自给不足,严重依赖进口。2019年,江苏省石油和化工行业进出口逆差高达96.60亿美元。创新升级有待提速。比如近十多年来,江苏省石化行业新产品产值率始终徘徊在4.0-8.2%,低于江苏省工业平均水平,研发投入强度不及美国、欧盟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日本的五分之一;重化工园区、企业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仍需提高;科教资源和创新资源的优势在重化工业领域发挥不充分,聚焦新工艺技术的研究单位偏少。安全环保有待提高。“三废”排放量位于工业行业前列,以南京重化工业为例,扬子石化、金陵石化、南化公司三家企业,年耗煤量达469万吨,占全市15.5%,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占全市总量的19.3%、19.5%、7.5%、14.2%;安全风险较高,长江江苏段沿岸有25家危化品码头、企业,危化品运输量大,船载危险货物的监控和应急处置难度较大。

面向“十四五”时期,建议我们要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的指示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11月14日在南京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明确强调了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对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性。目前,江苏省产业结构优化与转型升级已进入深水区,提升空间、实施难度与成本压力等均面临更大的挑战。

具体建议:

 “十四五”时期,按照习近平要求的“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继续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开展污染防治行动为契机,以产业基础与结构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作为抓手,持续深入开展全省产业转型升级与结构优化,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绿色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调绿,实施“三化工程”。借鉴巴斯夫全球发展经验,集中建设若干国际水平的重化基地,实现一体化生产和高端化发展。重点实施沿江产业园区升级工程,按照生态文明理念建设“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彻底改变产业结构型污染、能耗和资源粗放利用局面,全域破解“重化围江”问题。二是调轻,实施“异地置换”工程。借鉴日本东京湾湾区的工业分散成功经验,推动梅钢等异地搬迁,同步推进沿江地区战略转型与沿海地区战略布局。三是调高,实施“绿色产业化”工程。借鉴鲁尔区治理与产业转型经验,建立重大生态文明项目投资与绿色产业培育联动机制,打造节能环保、绿色汽车等产业地标。四是打造长江江苏段科技创新高地。支持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集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等,开展前沿科学技术研究,建立战略科技力量,推动原创成果突破,打造科技创新“高峰”,支撑建设世界级的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