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影视艺术以其声、画艺术的完美结合,展现出无穷的艺术魅力。影视作品的直观、生动、形象等特点,使得影视艺术乐于被青少年学生接受。在对中小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及丰富学生认知,激发学生情感,提升学生艺术素养,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等方面都有着其他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早在2018年11月,教育部、中宣部就联合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意见》下发两年来,我省按照《意见》的要求做了不少工作,但影视教育整体态势尚未形成。作为教育大省,文化大省,票房大省,江苏教育应该大力推进中小学影视教育进课程、进校园、进课堂。同时,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也是繁荣我省影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深入推进中小学影视教育的同时,倒逼影视作品特别是少儿影视作品质量的提升,加强优秀影视作品的传播,提高全民影视鉴赏水平,壮大我省影视人才的后备队伍,促进影视产业发展,为“文化强省”推动我省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我省中小学影视教育的现状:我省拥有中小学影视教育影视文化资源,影视业发展势头良好。我省影视公司出品的少儿影视作品《草房子》《我的影子在奔跑》都同时获得了金鸡奖,华表奖。江苏的儿童电影制作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不断涌现,拥有黄蓓佳、曹文轩、祁智,庞余亮,范锡林等一大批儿童文学作家,为少儿影视创作提供了重要素材。作为全国最早提出并探索教育现代化的省份,我省在全国率先高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目前已实现各中小学校“校校有多媒体教室,班班有多媒体设备”的硬件基础。同时,我省教育数字化资源水平不断提升,拥有较为先进的校园互联网多媒体资源库,为影视教育全面深入开展提供软硬件可能。但和我省影视文化快速发展、教育高位均衡发展不相一致的是我省中小学影视教育处于自发、零散阶段,影视课程建设需要加强,推进影视教育的措施需要落实,影视教育水平有待提高。
问题分析:
当前中小学开展影视教育的问题:
1.对开展影视教育,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还存在怀疑心理,认为在中小学开展影视教育是否确有必要。不少人士对中小学生接触电子产品,包括观看影视作品,持“怀疑”和“禁严”态度。事实上,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产业的繁荣,影视、短视频作品的数量空前庞大,其传播方式、传播途径也越来越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包括中小学生在内的所有具有视听行为人的认知、思维、思想。2020年10月,中国第八届网络视听大会发布《2020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9.01亿,超六成中国人正习惯使用网络试听内容。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对于层出不穷的影视作品靠禁、堵、防,一方面会让中小学生失去认识世界的一扇窗户;另一方面会激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在当代社会,影视产品“防不胜防”。确实,当下影视作品质量良莠不齐,但这更需要在中小学校开展影视教育,“变堵为疏”,对中小学生影视欣赏加以引导、甄别、点拨、评析,从而提高中小学生影视艺术的欣赏水平。
2.文化、宣传部门进位意识不强,“文化惠民”程度有待提高。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小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愿意接受新知识,乐于探索新领域,敢于参与新尝试,勇于创造新事物,他们每天都会从不同渠道接受到各类视听产品,成为各类影视的被动受众。目前,影视行业对中小学生的“文化普惠”热情不够,水平不高,举措不实。文化、宣传部门理应主动作为,影视创作、制作、传播、放映等各个环节理应责无旁贷,让中小学生成为“文化惠民”的重要群体。
3.部分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者教育理念陈旧,课程改革的步伐没有跟上,对开展影视教育不敢、不愿、不想参与。这种“唯分至上”的教育观认为,开展影视教育不能提高分数,会影响学生的书面考试成绩,会让学生“不务正业”。而教育部、中宣部《意见》明确要求,当下中小学校应“立足学生核心素养,持续深化课程改革,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影视作品,作为集文学、音乐、美术、摄影、舞蹈等门类的综合艺术,理应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和课程实施的有效手段,影视教育理应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艺术理应成为学校重要的活动课程形态。
4.学校影视课程实施碎片化、零散化。部分学校将影视教育仅仅理解为就是组织学生看一两次电影,影视作品的内涵未能挖掘,影视艺术的价值未能展现。学生没有能够用心投入影视审美欣赏、二次创作、艺术实践等过程,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等方面没有得到锻炼,影视课程的教育功能未能凸现。
5.开展影视教育的研究不够,部分学校不会开展影视教育。中小学开展影视教育是时代发展新形势下的新要求,如何开展影视教育,对于很多学校,包括教育部门而言,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如何做好课程规划、课程开发再到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如何配备和用好影视资源和教育资源,如何立足学生素养,有效地与学校德智体美教育相融合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进而直面和解决的问题。
具体建议:
1.加强中小学影视课程建设。教育部门通过影视课程资源建设,探寻“影视教育体系”构建的路径和方法,对学生开展系统化的影视教育,多样化、规范化、持续化地推进中小学影视教育。当前,很多教育名家、专家已经意识到影视教育课程的重要性,纷纷推荐“中小学学生影视必看100部”等诸如此类层出不穷的“片单”。这些“影单”类型各异、观点各执,不乏对经典的筛选,但也存在视角狭隘、偏于个人喜好、忽略学生年段、教育内涵等问题。影视教育序列课程的建设能统领和引导当前中小学观影推荐的整体性、年段的适应性、教育的针对性、价值的时代性。
2. 在全省范围全面落实《意见》精神,加强考核评估。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以影视课堂教学为阵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促进学生多方面自主和谐地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和宣传部门可将中小学影视教育结果纳入学校教育工作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定期对活动开展、观影条件、影片资源、放映机构及设备等开展检查,保持影视教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开展。
3. 进行影视课程资源的数字化搭建,建设系统的、不断生成的中小学影视教育资源库。数字化时代为影视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带来了机遇,也为学校影视课程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带来了可能。可按“全省统筹、分级实施、多样选择”的原则,搭建“省——市(县)——校”三级优质影视播放平台。同时通过应用研究,进行影视课程资源的数字化搭建,为学校德育、语文、数学、英语、安全等学校其它课程提供生动、有针对性的影视辅助教学资源,优化各科的学科教学。
4.加强影视教育人才培训和师资队伍建设。整合省电影家协会、省电影局、影视专业高校相关资源,大力实施影视教育人才培养项目,建设一支包含“课程设计、资源保障、课程实施”等各个环节的高素质影视教育人才队伍。大力实施“百、千、万”影视教育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中小学教师影视艺术鉴赏水平和影视课程实施水平。
5.开展形式多样的影视观摩和教育活动,可举办儿童电影放映月(周)活动,主创进校园活动,拓展影视课程实施的领域。组织各类实践活动,有条件的可让学生参与影视作品的创、编、演、摄、制的全过程。
6.开展优秀影视作品鉴赏与评论创作研究。研究影视作品丰富的道德文化元素、社会人文内涵,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美学呈现方式,在鉴赏与评论研究中,构建学生鉴赏评论课程的一般实施过程,从而发展学生判断力、感悟力、创造力、鉴赏力、批判力等核心素养。助推在全社会形成高雅影视艺术赏析氛围。
7.开展校园微电影微视频、影视短剧实践研究。通过微电影设计、拍摄、制作,让学生记录生活,关注社会,弘扬正能量,弘扬真善美,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陶冶情操,提升艺术修养,丰富校园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