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针对现阶段中国体育现状,重视其最大问题:体育与教育的分割。体育部门管理重点为社会体育与职业体育等等,教育部门承担和管理的主要是青少年体育。二者互动极少,就是在提出体教结合之后,也没有看到政策落到实处,合作共赢的局面。而二者各自都是面临很多问题的。因此,体教融合的实施迫在眉睫。
体育角度来看,主要培养的高水平运动员日常训练任务繁重,占用的时间很多,缺少校园生活和系统的文化教育。大部分时间花费在训练场馆,与社会脱节,甚至缺少生活技能。培养竞技运动员,需要大量的训练时间,这点可以理解。但是体育强国的建设,不再唯金牌是论,中国体育精神的传播、文化的体现,需要有一定的人文素养,方能传播大国体育精神,展大国体育风范。
再从教育角度来看,中国青少年最大的问题主要有三大点:一是身体形态的变化。过度肥胖、过瘦、肌力弱等等;二是身体机能和素质的下降。每年的国家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数据逐年下滑;第三,学生的心理素质弱,受挫能力、吃苦能力不足。这一点在疫情期间尤其凸显,值得重视。
问题分析:
(一)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政策的制定。两部门应举合力,共同针对体教融合新理念,制定适合学校和高水平运动队长远发展的新政策,达到合作共赢的局面。体育部门要让体育回归教育,改善运动员基础教育方式,打牢基础文化知识;让竞赛活动体系更完整,与教育部门相互沟通,建立成熟的青少年赛事体系。教育部门则需要借助体育部门的专项人才,两部门一起完善引入政策,积极引入专业人才入校园、入社团,给学生更多选择;建立校级运动队,让体育人才在校园有活动阵地,有输送通道。
(二)社会力量的保障。目前中国体育产业链虽在逐步完善,但体育产业在与学校、训练队这两者没有建立有效联系。社会体育俱乐部、健身房的设施与专项教练没有好的共享办法和流动方法,体育赞助商和体育保险等与学校体育和训练队的长期、规范的合作机制待完善。
(三)家庭观念的扭转。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德胜表示“中国体育最难的是家长观念的转变。”体育在中国家长心目中的地位是可有可无的,在学校科目中一直处于“副科”地位。对于学生校内的体育课表现、体育成绩,少有关心。课外的时间也很少参与到户外体育活动中,而是参加语数外,或是乐器、舞蹈等辅导班。忽视了健康身体对于学生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体育、德育、智育互相联系,德智的健全依赖于身体的健全。”但是,家长们为了分数与升学,常常忽视体育带给身体、心理的积极作用。
具体建议:
(一)多元力量,互相成就。让参与主体多元化,多元力量得到发挥,使多元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1.校园竞赛,全面覆盖。让学生学会技能,并给予发挥的平台。体育部门应该将竞技比赛规程做调整,更细致化,适合青少年学生,甚至可以再细化到适合不同学年段的学生。全员参与,体会竞赛带来的参与感、集体感、荣誉感,哪怕是挫败感,对于学生也是一种成长。
2.体育活动,多种形式。体育项目十分丰富,个人兴趣,各有所好。学校尽可能提供多元化的体育活动,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借助体育部门资源,分享信息、给予专业性帮助,共同做好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发与实施。
(二)师资共享,建立机制。两部门协同配合,资源共享,一边解决专项技能师资匮乏问题,一边解决运动员基础文化弱的问题。让两边资源互通。
1.专业教师,资源缺乏。在大力开发校园足球和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时,很多学校跃跃欲试,但无奈学校缺乏专业教师。在职教师大多来自师范院校,他们在高校接受的教育大都侧重于如何教学生循序渐进掌握技术动作,但是专项技能水平远不如专业运动员。部门之间相互配合,体育提供具有专业能力的运动员作为学校教师,帮助学校进行专业体育运动的开展。相反,教育部门也能给予体育部门宣传的平台、专业运动员更多发挥能力的平台。
2.教师流向,有失平衡。在大多数中、小学校,体育教师的文化水平确实逐年提高,研究生不在少数。但专业运动员进入中、小学的却屈指可数。大多数专业运动员在毕业或退役后,选择进入高校、专业队。这一选择也使得专业教师的资源分配不均匀。就目前这样的情况,师资的共享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三)家庭动员,观念更新。有实验结果显示,家庭中有成员参与体育运动,会带动其他成员一起运动。因此,家庭是体育运动的重要阵地。中国家长观念的转变非常重要,观念改变了,实践才能跟得上。由重视,到落实,再到更大范围的拓展,才能一步步走出来。
1.制定计划,全家参与。家庭一起制定锻炼计划,互相监督,人人参与,慢慢形成锻炼习惯。用良好的家庭锻炼氛围,带动学生坚持下来,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稳步走向健康中国。
2.体育作业,同等重视。教师布置的体育练习作业,需要家长和学生一同重视起来,完成语数外等作业的同时,不忽略体育作业。不再出现不在乎、不做的现象。能够把体育作业和语数外等作业穿插起来进行,让学生体会到体育作业能够达到放松身体、清醒大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