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1年提案
0408 关于改善产业工人居住条件 构建产业社区新发展格局的建议
日期:2021-01-25 提案者:陈超

调研情况:

传统的产业园区存在同质化招商竞争,普遍存在缺乏对人的需求的设计与安排,缺乏产业工人居住设施和配套服务,并与城市生活相脱节,难以吸聚人才,留住高素质熟练产业工人。针对这一问题,对有关部门和部分镇区进行专题调研。

问题分析:

我们认为,“集宿楼”的建设和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条件的改善,不仅是一个强基固本的产业发展问题,而且是一个安居乐业的民生保障问题,还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工业园区功能优化问题,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产业园区集宿楼的推进,还存在着土地供应没保障、产业规划没配置、现有消防安全政策限制多、房屋出租补贴不到位、决策者担责风险大等困难与问题。同时还面临发达地区抢人才,挖熟练产业工人的挑战,并随着国内双循环产业政策调整,“集宿楼”建设更具紧迫性。

具体建议:

借鉴相关成功经验,结合实际情况,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按产业园区社区化要求,加快产业工人集宿楼建设

(一)产业社区是产业园区发展的高级形态。随着“后浪”一代逐渐成为就业市场的主力军,什么样的产业园区能够吸引并留住他们?人类的群居属性决定了“社区”对人的吸引力,只有赋予产业园区社区化的人文关怀,具有社区化的产业园区才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加快产业园区产业工人“集宿楼”建设,并配置相应的配套设施与服务功能,以满足产业工人的社区化服务需求,才能优化产业发展营商环境。

(二)产业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严峻,中美贸易对抗导致出口受阻,国内开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区域间将为争夺高层次人才和熟练产业工人而展开“抢人”大战,导致招工难和稳工难。

(三)招工难将成常态化。住宿难是企业招工难的症结所在,根据人社部门对苏州市太仓市201家样本企业抽样调查分析,缺工企业高达153家,占总样本的76.25%,而不能提供住宿的缺工企业高达111家,占总样本的55.22%。受回乡就业创业、工资待遇相对偏低和生活成本攀升等因素影响,缺工和招工难将是一个常态化的难题。

二、找准堵点难点痛点,寻求政策创新突破

(一)实事求是,向土地规划要宿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高度重视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做出了“逐步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的重大决策调整,明确要求土地供应要向租赁住房建设倾斜,单列租赁住房用地计划,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建设租赁住房。时值 “十四五”规划起步之年,各地更应抢抓机遇,及时编制相关规划,尽快落实“集宿楼”及配套设施建设用地。这方面,2017年北京制定了《关于利用集体土地建设租赁住房工作的有关意见》,2018年又制定了《关于发展租赁型集体宿舍的意见》。政策创新点值得学习借鉴。

(二)面对现实,避免消防安全“一刀切”。群租房火灾事故发生后,各地迅速展开了“331”整治行动,制定并实施更为严格的消防安全管理办法,例如停止审批工厂内部新建职工集体宿舍楼项目。面对违建出租房拆除后出租房房源存在大量缺口的现实,不能因为消防安全“一刀切”而让外来务工人员无屋可居,进而影响人才的稳定和企业的健康发展。比如南通放开了政策,鼓励在产业园区内统建职工公寓;用工1000人口以上的企业,可利用存量土地建设职工公寓;市区应税销售30亿元或纳税3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可利用企业存量土地建设人才公寓。值得各地参考。

(三)敢闯敢试,形成“集宿楼”建设合力。建议政府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国有企业、商会协会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具备一定能力的企业参与“集宿楼”建设,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广泛利用工业园区配建、闲置厂房改建、规模企业厂内自建、集体建设用地规划建设或改建和企业市场化运作等多种资源多管齐下,实现“集宿楼”宿源多样化,满足产业工人对住宿的多样化需求。

三、大格局谋划设计,重实锤强力推进

(一)加强顶层设计。应坚持以下几项原则:(1)政策引导,市场运作:政府制定优惠政策,市场优化配置资源。(2)出发点和落脚点:优先支持科创企业和规模优势企业引进人才,集聚产业工人。(3)功能定位:配套工业园区,产权只租不售。(4)分层分类施策:对用户分类,需求分层,精准施策。(5)节约利用资源:临近社区、商业区选址,共享社会资源。

(二)强化组织领导。要把“集宿楼”建设作为优化产业发展营商环境的战略举措,摆上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议事日程,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建议尽快成立相关组织机构,一方面加强市场调查,摸清需求数据,做好相关规划;另一方面,开展对外调研,吸收外地成功经验;再一方面,抓紧修改制定有关“集宿楼”建设政策性系列文件。

(三)简化审批程序。由于外来务工人员住宿房源缺口较大,供需矛盾突出,实体企业普遍存在缺工、招工难现象,再加上集宿楼建设周期要有2到3年,所以住建、自然规划和消防等有关职能部门应协同配合再造审批流程,特事特办,简化项目审批流程,尽快缩短审批时间。

四、运用系统思维,推进产业社区建设

(一)统筹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按“产业园区社区化”的要求制定产业园区配置规划,把产业园区规划成空间更开放,企业业态更多元,社群交流更活跃的“产业社区”。并按“产业社区”的概念做好建筑设计和建设工作。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协会商会组织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投资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并确定投资主体,形成项目运营管理主体,聘请专业运营团队加强租赁物业管理。

(二)优化产业土地人才配置。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健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作价出资入股等工业用地市场供应体系。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要求的前提下,调整完善产业用地政策,创新使用方式,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产业社区”本身就是为人才量身定制的,除了解决人才公寓居住和子女入学主要需求之外,更要注重科创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不同行业和不同企业的科技工作者相互交流,并建设相应的科创载体服务平台,从而服务更多优秀人才,服务当地产业发展,增强了引进人才的吸引力。

(三)推进生产、生活、生态融合。传统工业园区以基础设施投资和招商引资为重点,优先发展生产功能,忽略产业园生活、生态功能,导致产业园成为一个封闭和独立的个体,制约了园区产业升级和向更高级形态发展。应以建设“产业社区”为目标,以区域集中、产业集群、开发集约为方向,加速专业化产业集聚,带动研究创新力量和服务体系集聚,促进产业上下游和协作关联企业,通过共享、匹配、融合形成若干微观生态链,集成构建产业生态圈,推动产业园区向生产、生活、服务、消费和生态等多功能“产业社区”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