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中小微企业是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和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主角,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业创新的重要力量。当前经济总体呈回升态势,企业面临的发展环境有所改善,但在全球疫情形势仍然严峻,政策退坡后中小微企业积累的困难更加凸显。
问题分析:
一、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优惠政策落实难。疫情爆发以来,我省先后出台“苏政50条”、“惠企22条”等措施,2020年减税降费达2500亿元以上,但中小微企业政策获得感不强,调研中企业主反映除减免税收、减征社保等有所获益外,其余大多还是“不知道”和“没感觉”。
二、产业链话语权企业对中小微企业资金链存在“断供”现象。疫情影响下,中小微企业现金流承压、融资困难等问题突出。从企业层面看,中小微企业长期处于产业链劣势的地位并未改变,大型企业往往用承兑汇票、商票等票据代替现金,有的甚至长达半年甚至1年,在疫情冲击下,账期较长的应收账款更使得中小微企业资金链压力进一步凸显,有些企业因“现金流”问题阻碍了发展甚至面临破产。与此同时,产业链话语权企业对链上中小微企业“造血”意愿及行动匮乏。
三、金融信贷“放水”难以顺畅输入中小微企业“脉络”。省级及各市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企业信用信息采集工作进展较为缓慢,供电、海关、法院等相当多政府部门、公用事业单位的非银行核心数据采集难度大,影响对企业生产活动进行“画像”的精准性,从而无法很好地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导致辅助性征信难问题。以电力数据为例,目前省内只有苏州相关平台可以从省电力部门釆集到相关数据。与此同时,虽然不少银行对中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得到国家补贴下降到3.85%左右,但信用贷款往往审批过程要近20条测算标准,如不能达到这些标准,不仅需要企业资产做抵押,还普遍要求企业家以个人和家庭资产对企业贷款连带担保,导致缺乏抵押质押品担保的中小微企业很难获得信用贷款。
具体建议:
一、打造大数据“云”平台,实现优恵政策、金融征信精准供给。一是尽快推动企业征信数据共享。以省、市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为载体,加强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三方合作,整合人行金融数据及财政、工信、税务、供电、法院、市场监管等众多与企业征信相关部门数据项,建立包括用电、税收、公积金等460多项主要数据的企业征信数据库,实现对中小微企业进行全方位、全景式征信画像,从而打通银行、企业间的信用“通道”,切实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困境。二是率先实现“数据比对”式精准供给。各类补贴、税费减免等,可以通过统一政务服务平台“数据比对”直接发放到企业,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路”目标。建议将“数据比对”精准发放政策性补贴、减免等列入各相关部门年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考核体系中。
二、打通产业链聚同效应,重塑中小微企业市场自我“回血”功能。一是发挥产业链龙头企业作用“授人以渔”。建议由一方或多方机构发起建设统一区块链平台,让银行、核心企业、中小微企业都能加入其节点,通过搭建基于区块链的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让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数字化成为支付结算和融资工具,这样对于产业链上的中小微企业而言,构建了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供应商的供应链商圈,实现了圈内的“无资金”交易,降低了交易成本和融资成本,解决中小微企业无法作为授信主体获取融资的困难,提高中小微企业的融资便捷度。二是赋能中小微企业加快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升级。中小微企业对未来发展、环境、预判等相对短视,政府应对中小微企业有规划、政策等明确导向,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可供选择的产业链及头部企业的“菜单式”推荐服务,加大对产业链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着力畅通经济循环运行。尤其是“疫情”中在线经济前景倒逼许多中小微制造业企业对两化融合、智能制造、物联网运作等产生“自驱力”,应累加政策导向加快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对中小微企业的赋能效力。
三、打开“普惠”空间维度,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一是继续开展更加积极有为、覆盖面更广的财政政策。各级财政应继续加大对相关扶持政策补贴,建议对数字经济、总部经济、枢纽经济等符合战略发展前景导向的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取消“注册须满一年”的条件限制,并纳入90%风险补偿范围;给予符合扶持产业规划方向的中小微企业或项目予以利率更低至1%的贷款,且在满足不裁员、不降薪、贷款用来支付员工薪水等一定条件后可以免于归还利息等,通过大力度、长期限、透明化的减税降费政策,从而传递积极信号,引导市场预期。同时,这些相关政策制订前、制订中应广泛听取、采纳业内企业家意见,在政策制定后对出台实施的补贴政策应对政策质量建立评价体系。二是构建“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对银行从事普惠金融业务的支持力度和政策优惠,促进金融资源向普惠金融领域倾斜,对于普惠业务完成好的银行实施差异化监管等正向激励。建议各行总行加大对地级市二级支行“为地方服务质与量”的考核比重;建议对因疫情而出现的不良贷款,允许暂不纳入监管考核,并适当放宽核销限制;建议尽快设立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将综合融资担保费率降至1%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