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近年来,江苏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在融合多元地域文化,注入红色文化特征方面,进行了多方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在红色文化与大运河的关联度上挖掘还不充分,尚未形成串珠成链、连线成面的效应,需要进一步全面梳理大运河江苏段核心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将其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展示实体之一,丰富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的精神内涵和展示体系,讲好江苏大运河故事。根据近年来在江苏大运河沿线徐州、淮安、镇江、无锡等市做的实地调研,做如下建议。
问题分析:
大运河江苏段核心区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但是,现有的革命遗址、纪念馆等均不同程度存在着重利用、轻保护的现象。部分红色场馆建设规模不大、档次不高,馆藏红色历史文物不多,配套保护工作不到位以及布展技术传统。存在多媒体应用和沉浸式体验少,场馆占地面积大而展陈面积小,叙事、宣传效果不佳等问题,需要形成保护、传承、利用的合力。
具体建议:
一、保护和利用并举,用好用活大运河江苏段的红色文化资源。根据各设区市陆续公布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徐州市99处革命红色遗迹有79处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三公里范围之内;淮安市23处革命红色遗迹在规划地三公里范围内;镇江市46处革命红色遗迹有35处在规划地三公里范围内;无锡市56处革命红色遗迹有47处在规划地三公里范围内。这些红色资源与大运河江苏段的地缘关系非常接近。目前,由于权属不一、多头管理等原因,尚缺乏统一的保护规划,需要重新进行全面普查、逐一考证,摸清家底。对一些濒危、易损毁文物要进行抢救性保护,对重点文物要主动介入进行预防性保护,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使红色文化与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无缝对接、深度融合。
二、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串联大运河江苏段沿线重要革命红色遗址、遗迹、故居等,设计好精品红色旅游线路。规划完善提升红色旅游文化示范点的建设标准,统筹考虑沿线经典红色资源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整体布局,分级、分类规划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研学旅游基地和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展览馆等文化展陈体系,借助主题教育和各类理论研讨活动,弘扬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红色文化的地域特色,打造红色旅游标志性品牌。
三、统筹党史、财政、文化、教育、民政、档案、旅游、社会科学研究等职能部门优势,建立健全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协调机制。大运河江苏段核心区保存的红色文化遗址大约有400多处,包括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机构旧址,重要党史人物的故居、旧居、活动地、重要事件、重大战役遗址以及具有重要影响的革命烈士事迹发生地、墓地,与重要历史活动、重要思想和文化事件有关的各种遗迹等等,要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形成保护、传承、利用的有效合力。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博物馆免费开放专项补助资金的动态调整机制,提高政策的活力、效果和可持续性。完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退出机制,根据爱国主义教育效果来评估基地建设情况,规范专业人才培养和各类荣誉供给机制,提升革命纪念场馆的行业认同度。
四、推动大运河红色文化研究,挖掘红色文化与大运河文化相适应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整理大运河江苏段沿线文物和红色文化资源所承载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头故事,深入开展与运河密切相关的红色资源的挖掘、评估,组织学界力量对与大运河文化密切相关的“新旅精神”“运河支队”等运河红色文化进行全面诠释,凸显大运河江苏段现当代革命文化的辨识度,发挥好大运河江苏段红色文化资源聚集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