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1年提案
0289 关于推动江苏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日期:2021-01-25 提案者:肖世杰

调研情况:

江苏省委省政府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我国力争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重要指示精神,明确了“坚定不移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努力在全国达峰之前率先达峰”工作部署,为省内新能源、能源跨界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和空间。能源产业具有建设投资大、产业附加值高、产业链长等特点,发展空间广阔,中长期经济效益显著,能够带动上下游企业发展,推动我省电工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当前,我省能源产业发展还存在着能源结构不平衡、生产利用效率低和产业链技术不高等问题。未来,推动我省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需要从能源产业布局、效率优化和技术提升等方面系统谋划,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在政策支撑、市场培育、技术攻关等方面制定措施支撑能源产业发展。

问题分析:

一是供给侧能源结构优化问题。推进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大范围配置、高效率利用是实现“双碳”目标(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新能源主要转化为电能利用,预计2025年,我省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将达到16.3%,非化石电力装机占比达到41.9%,发电量占比超过25.5%。由于我省新能源呈“南北逆向分布”特征,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电网,将进一步加剧新能源北电南送紧张形势,加大电力系统平衡难度,增加电网稳定运行风险。能源互联网连接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广泛应用特高压、智能控制、新一代信息网络等先进技术设备,能够促进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现对煤、油、气、风电和光伏各种能源的灵活高效转换和利用。需要加快建设能源互联网,构建起能源大范围高效配置的物理平台,在保障我省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带动我省先进的电工装备制造等能源产业发展,支撑我省率先实现碳达峰。

二是消费侧能源利用效率问题。江苏是经济大省,也是资源小省,经济发展长期以来受到能源消费总量和自身环境容量制约。当前,我省能源经济效率与国外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2020年GDP能耗为0.37吨标准煤/万元,是日本0.187吨标准煤/万元的1.98倍、美国0.216吨标准煤/万元的1.71倍。按照现有能源经济效率测算,预计2030年,能源消费总量将达4.2亿吨标准煤,传统粗放的能源利用生产方式将难以为继。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能源基础设施、技术进步、产业政策、标准建设等诸多方面,必须由政府、行业、企业各方共同努力。需要加快搭建能源产业生态圈,建立政府、行业、企业等各类主体的跨界合作、多方参与、共建共赢的能源产业合作平台,推进能源规划对接和政策衔接,推动能源产业链一体化布局,全力促进能源要素自由流动、有效配置,提升社会综合能效。

三是能源产业技术升级问题。在能源革命和数字革命加速融合下,能源互联网聚集了新能源、新材料、5G、大数据等“新基建”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已经成为世界科技竞争的前沿阵地。但是,包括能源生产、传输、存储、消费环节在内的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程度还不高、创新还不足,存在一些堵点和断点亟待打通。企业在市场一线,最直接和消费者接触,最直接参与市场竞争,最了解产业技术升级的关键,是当前能源产业技术创新的主体。需要加快推进能源互联网企业建设,在政策、税收等方面予以支持,鼓励开展能源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突破一批引领性原创成果,引领并带动上下游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出能源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业务,不断巩固全省能源产业技术领先优势,抢占全国乃至全球的能源产业领域制高点。

具体建议:

为推动江苏能源产业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在此提出如下三点建议:

一是加大能源互联网建设力度。建议将能源互联网建设工程纳入全省能源电力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障能源互联网各类项目工程顺利实施。优化完善能源互联网发展的顶层设计与布局,统筹推进能源互联网建设标准体系,推动相关措施由省级向市级政府逐步落实细化。

二是打造能源互联网网生态圈。由政府相关部门建立多方参与、合作共赢的合作平台,深化政府、行业、企业等各类主体的跨界合作。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积极参与能源互联网建设,加快整合创新资源和产业资源,激活能源市场全要素配置效率,加强能源互联网科技攻关和产业化推广应用,形成能源高技术生态集群,打造产业升级和实体经济发展高地。

三是支持能源互联网企业建设。出台和落实支持能源互联网企业建设的税收、奖补政策,综合运用营业税、所得税等政策优惠,形成政策合力。支持能源优势企业强强联合,推动产业链一体化布局,推动金融、产业等政策向具有重大引领作用和长远影响的重大项目倾斜。鼓励能源行业内龙头企业跨领域组建创新中心,加大能源互联网关键技术和设备的科研投入,加快能源技术与信息通信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多种能源子系统的统筹管理和协调规划,推进各能源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与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