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输水,把长江水北送天津、东送山东半岛,输水主干线全长1156公里,一期工程于2013年12月通水,年调水规模约90亿立方米。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持续开展‘263’专项行动、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等,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干线大运河沿线系统开展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修复。在调水源头区域划定340平方公里核心保护区,推进生态湿地恢复、林网建设,有效服务了南水北调工程,也为人民群众提供了生态福利,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江苏调水出省水质长期保持在二三类水,确保了“一江清水北送”。
问题分析:
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扬州三湾运河生态文化公园和江都水利枢纽,对生态文明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等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和重大工程做出重要指示,深刻理解和把握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神内涵,以高水平建设“生态运河”的重要举措服务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下一步我省在全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践行“两争一前列”意义重大。
(一)这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内容。从中办、国办印发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中可以看出:建设生态运河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在保护滨河生态系统、各类文化和自然遗产、人文景观风貌原真性、完整性基础上,加强生态空间管控,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和水环境污染防止,构建山水秀丽的绿色生态带。
(二)这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内在要求。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从江苏省扬州附近的长江干流引水,利用京杭大运河以及与其平行的河道输水,联通天然湖泊向北输水。要确保“一江清水向北送”,必然对长江取水口和大运河苏北段的生态环境提出了高要求。
具体建议:
(一)要做好两大规划的衔接,构建工作协调机制。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主动与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现阶段要把大运河省级规划与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规划有机衔接,用足用好南水北调东线国家重大工程的政策,为更好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做出“江苏贡献”。
(二)要设立大运河文化带与长江经济带融合发展示范区。此次习总书记视察江苏后,在我省加快将长江经济带与大运河文化带实现“两带融合”发展势在必然,我们应抓住历史机遇,将处于江河交汇点和南水北调东线源头的扬州市,规划建设“长江经济带与大运河文化带融合发展示范区”,以生态和文化为特色,为全国提供融合发展的“江苏示范”。
(三)要实施江淮生态大走廊战略2.0升级版。我省应总结近3年来实施江淮生态大走廊战略的经验,结合生态运河建设,完善该战略内容,实施江淮生态大走廊战略2.0升级版,进一步优化大运河苏北段的生产空间、生态空间和生活空间,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真正构建起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新经济体系。
(四)要优化滨河生态空间,加强核心监控区管控。因地制宜划化或建设一批自然生态空间,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核心监控区实行负面清单准入管理,因地制宜制定禁止和限制发展的产业目录,强化准入管理和底线约束,严禁新建扩建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工矿企业等项目。
(五)要严守运河生态保护红线,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要划定大运河河道两岸生态保护红线和湖泊、湿地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明确禁建保护区域,实施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水土保持,因地制宜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
(六)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工业、城乡生活污水治理。强化统防统治,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开展土壤修复工程,切实改良土壤治理,全面推行工业集聚区企业废水和水污染物纳管总量双控制度,全面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改造,加快推进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七)要探索构建大运河流域环保联防联控机制。要建立跨区联动与长效监管机制,协同抓好跨行政区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管理机制、水环境安全预警机制、跨行政区污染事故应急协调处理机制等;探索在全流域形成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环评、统一监测、统一执法的流域环境治理与保护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