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中央决策部署,长江江苏段大保护修复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
问题分析:
但在全方位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落实长江大保护战略的背景下,江苏依然存在一些困难,生态基底有待夯实,沿江区域交通有待优化,滨江生态有待提升,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具体建议:
一、以“绿”为基,夯实长江沿线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基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追根溯源、系统治疗,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为江苏加强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指明了方向。
1.深入治水,通过科学治理提升水环境。加快污水处理设施、雨污分流设施建设,解决地下污水漏排、雨污管网混接、漏接、错接等问题,提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根本上减少排入长江的污染物总量。
2.沿岸治理,把生态功能修复到位。实施长江两岸复绿增绿工程,开展沿江绿化造林、滨江绿地建设,构建连贯的沿江绿色界面。江苏省湿地面积达282万公顷,约占全省国土面积四分之一,要加大沿江湿地保护修复力度,把湿地资源保护修复定为首要目标。
3.水岸共治,综合治理消除隐患。在“垃圾治理”上全过程监管,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在 “农业面源污染”方面要提升畜禽粪污利用率、促进化肥和农药减量增效、加强无害化处理污染物力度;在“船舶污染”方面,推进内河货运船舶生活污水防污改造、加强对船舶停泊作业监管、推动长江水上洗舱站项目建设。
二、以“通”为径,加强沿江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1.加快长江沿线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与提升。做好江苏省沿江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研究,加快江北沿江铁路和沪宁二通道的规划建设,实现江北东西向交通联系。合理开发利用长江岸线,按照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的原则提高岸线利用效率,切实让“黄金水道”发挥“黄金效益”。
2.做好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强化公铁水和航空等现代立体交通运输物流体系的建设。推进全程物流链的整合,开展公铁水联运相关职能部门或者企业之间的合作,采用“门到门”“一票制”等物流形式,打造全程物流链,进而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
3.提高长江两岸的通达性。加快形成一江两岸联动发展的格局。积极推动南京上元门过江通道、南京龙潭过江通道、五峰山通道、常泰通道、江阴通道、张如通道、沿海高铁通道、崇海通道的建设,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构建布局合理、无缝换乘的交通网络体系。
三、以“畅”为要,促进高位协调综合管治体制机制高效顺畅
1.健全区域协调机制。坚决实施流域范围跨行政区域的水环境治理,在省内建立水环境质量双向补偿机制,相邻市之间签订生态补偿及联防联控合作协议,在省外推动建立省际治理合作机制、省际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跨区域执法协作机制。
2.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加强省、市各级各部门协作落实保护工作,强化日常调度和专项督查的密切结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作好常态监管,建立人工智能分析模型,实时掌握长江水质状况以及岸线修复情况等,为沿江排口管理、流域污染溯源、岸线清退整治提供有益“助力”。
3.促进项目推进和保障机制。全方位与部委、央企开展深化合作,围绕城镇污水处理、水环境综合治理、创建绿色发展示范区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加快推动重大项目落地和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形成可推广、可持续的“江苏模式”。
四、以“靓”为标,彰显强富美高的滨江城市现代化风貌。
1.推进沿江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立足新发展格局,在畅通经济双循环和提高对外对内双向开放水平上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协同推进上中下游省份产业升级转移和沿沪宁合产业创新带发展,与沿江各市合力打造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
2.统筹规划沿江岸线和腹地。谋划 “拥江发展”、“跨江融合”,深入推进跨江融合发展和省内全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使得长江大保护的深入推进,不仅对沿江地区绿色转型,而且对优化全省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融合发展,都发挥重要作用。
3.塑造有江苏特色的滨江风貌。整合沿江经济带的三大都市圈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文化资源,加快沿江旅游一体化发展,打造绿色人文生态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