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城市轨道交通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结构、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随着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但应当看到因城市轨道交通通常需要穿越城市交通要道,以及人口密集和商业繁华区域,项目实施受地质条件、周边环境、技术方法、人的行为、物的状态以及组织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一项典型的复杂高风险的系统工程,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问题分析:
当前轨道交通建设面临的主要风险:一是工程地质的风险。施工过程中,盾构隧道多出土、迟注浆、压力控制不当,暗挖隧道、基坑超挖、支护不及时,涌水涌砂、地下水位下降等极易引起周边地层的较大变形。工程地质风险是地铁建设的最大风险。
二是周边环境风险。地铁线路穿越城市中心区,建筑物密集。新建线路多次穿越河涌、铁路、高速公路、输油管、军事管理区及已开通地铁运营线路。老城区有大量的陈旧房屋和年代久远地下管线(走向不清、状态差等)。城中村危房、违规加建房多。三是公共安全风险。地铁空间相对狭小密闭,客流量大,人员密集、多样化、高流动性,易诱发公共安全事件。此外安全事故的预防和突发应急安全事件的应对,依赖于各类信息和经验知识的支持,而这些知识分散存储在各种资料中,也增加了知识获取的难度。四是保护区管理困难。目前,地铁沿线外部施工数量持续增长,现行的技术手段及管理方法难以实现全过程监控。部分项目不听劝阻重复违规施工,甚至多次损坏地铁设施设备。以广州为例,2020年上半年即发现未报新建施工179个、违规施工30个。
具体建议:
面对严峻的安全形势,城市轨道交通需坚守“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条不可逾越的红线,我省应以提升轨道交通安全性为出发点,以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为重点,保障安全生产总体可控,为此建议:
一、狠抓督查督办,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一是摸清安全管理范围和管控界面。切实明确安全管理的范围、各部门的职责,摸清了安全管理的底数。二是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立覆盖全员全岗位的安全责任清单,逐级签订安全责任书,落实全员安全承诺。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覆盖全面”安全责任体系。三是开展安全标准化提升。对照《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编制盾构开仓管理规范、建设工程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指南(通用篇、专用篇)、通风与空调系统设计规范、物业安全管理标准化体系等企业安全标准规范。
二、加强源头治理,落实双重预防。一是切实发挥参建各方风险防控作用。建立风险防控领导分级挂点机制,完善风险预警响应机制,明确风险预警发布、响应、消警工作流程及责任部门、责任人;根据风险类型和分级,建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行业专家库,邀请库内专家开展风险评估。二是加强地质风险防控。通过线路选址风险预判,确定合理线路方案和地下管网迁改方案等措施,尽量避免下穿重要管网、建筑、道路。对存在岩溶、软弱等不良地质的地下工程开展专项设计。加强专项设计、勘察等工作。三是加强周边设施保护。所有新线工点开工前,坚决做好“四个报告”(地质补勘报告、房屋鉴定、管线调查与评估、周边环境调查)。四是做好大客流组织。实时掌握地铁拥堵及客流控制信息,及时采取响应措施,并引导乘客避峰出行。在节假日、大型活动前制定运营组织方案和大客流保障方案。五是建立安保分级响应工作机制。将安保响应分为常态级、防护级、加强级和最高级4级。六是推进公共安全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智慧安检、站外安检房、警犬基地、地铁消防专业实训基地、一键式乘客应急响应系统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安防技术和管理水平。
三、依托科技兴安,提升管理效率。一是开展安全科技研究应用。开展的安检系统和装备研究,以及运营典型设备设施安全保障、地下空间关键设备设施故障诊断、道岔状态感知等技术研究,为设备维护、乘客安检等安全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是开展技术、工艺创新和设备改造。建设方面。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有效控制地面沉降、泥水喷涌等现象,提高地层加固效果和水平,降低矿山法施工安全风险。地铁运营方面。开展技术创新,实现列车安全保障由被动响应向主动预防转变。三是开发上线各类安全信息系统。
四、强化事前准备,提高应急能力。一是完善工程建设应急处置机制。编制建设工程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和管理办法,明确不同工法的应急物资和设备配置基本要求、专职应急救援队伍人员和大型设备的配置标准、调度指挥流程和动态管理等。二是健全应急救援队伍。发挥总承包模式优势,组建专职应急救援队伍,实现新线建设救援范围全覆盖。三是做好应急值守。设立应急指挥中心,24小时在岗值班。特殊时期,如节假日、防御台风或特大暴雨期间,实行在岗值班。
五、推进群防群治,筑牢安全防线。建立“让安全成为习惯”的安全文化理念,组织开展安全文化示范企业达标创建活动。
一是做好培训工作。利用城轨云学习平台,每月组织全员开展安全知识在线学习和考试。对参建单位主要管理人员开展进场前和进场后的阶段性安全培训考核。利用安全教育体验馆,开展可感受、可操作的体验式安全教育,提高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技能。二是开展宣传工作。通过地铁安全教育片、通报各时段客流组织情况等,普及地铁安全常识。在官方微信按照“一日一提醒”的方式,向市民推送安全文明搭地铁信息。三是组织丰富的安全文化活动。开展“地铁安全日”活动,通过主动开展地铁安全工作宣传,接待乘客参观、咨询等措施,提高市民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