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与十年前相比,当前我省经济对外依存度持续降低,2019年出口金额占GDP比重已降至27.3%,同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76万亿元,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因此,“十四五”期间,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充分挖掘和释放消费潜力,不仅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也是保障增长引擎动力的需要。
问题分析:
扩内需上也存在着不少堵点:一是居民收入增长有限。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2014年以来我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一直低于10%。二是高端供给不足。当前消费升级换代需求明显,但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不足,导致大量“需求外溢”,海淘购买力旺盛。三是房贷挤出效应明显。个人房贷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15年至2019年,住户贷款中的中长期消费贷款额占全部住户贷款余额的比重由68.9%上升到73.9%,房贷压力的上升透支了购房者未来的消费能力。
具体建议:
一、千方百计提高居民收入,让老百姓“有钱花”。据统计,2019年江苏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之比为33.5%,分别比全国、浙江、广东低9.9、12.9和7.9个百分点,也远低于发达国家60%的水平,原因在于居民收入特别是工资性收入份额偏低。建议进一步让利于民、让利于企业,完善工资决定和合理增长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稳步增加工资性收入,提高职工工资占GDP、占企业收益的比重。同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二次收入分配制度,加大税收、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此外,建议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以大学生、新生代农民工、熟练技术工人、新型职业农民等为主体培育中等收入后备军,力争到2035年使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为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战略夯实基础。
二、提高社会保障能力,让老百姓“敢花钱”。完善社保体系,提升老百姓社会保障的获得感。与GDP增速挂钩,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的正常调整机制。优化健康投入方式,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把资金花到保健康的前端,探索个人对自己健康负责、政府对医疗保障负责的“健康江苏”新机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统筹城乡减贫机制,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贫困识别和干预机制,建立防止返贫的动态监测机制,完善临时救助机制,加大对城乡相对贫困人口的帮扶力度。减轻居民负担,加大对城市保障性住房、老旧小区改造、长租房、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降低房贷、教育医疗对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
三、主动适应消费升级需求,增强供需匹配,让老百姓“愿意花”。2019年,我省人均GDP已超过1.7万美元,人民群众对生活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居民消费结构、消费层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市场上高品质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足,供需结构性失衡,导致一方面内需启动难,另一方面高端消费需求又大量外溢。建议通过需求侧管理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住95后对“品牌国货”认可度更高的契机,以品牌建设及补链、强链为抓手,推进产业创新升级,淡化产品出厂即终结的短链条营销及服务,增加优质国货产品及服务供给。同时,抓住服务消费正在升温的契机,提升文旅休闲、体育健康等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变潜在消费需求为现实消费能力。建议强化消费创新引领,加快消费数字化转型,培育壮大消费新模式新业态,挖掘小镇青年等下沉市场的消费潜力,探索特定需求如“银发经济”的消费新增量,以高质量供给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推动消费便利化,以便利店为主开发农村市场,建议在支持农村发展的基金中划拨一部分以消费券的方式发放给低标准农民居民进行消费。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优化区域内商贸产业布局,优化城乡物流基础设施及社区服务网点规划建设,支持关系居民日程生活的小微型商贸流通设施改造升级,打造智慧消费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