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1年提案
0216 关于加强滨河城镇空间发展管控 提升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品质的建议
日期:2021-01-25 提案者:致公党江苏省委

调研情况: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已被列为三大国家重点建设的文化公园之一,大运河江苏段更是大运河的精华和核心。近年来,伴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兴起,沿岸各地兴建了大量交通水利工程,加强了污水收集和治理,沿河历史文化保护和修缮利用得到广泛重视,各地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地段、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得到不断修缮提升。

问题分析:

但对比莱茵河德国段的利用保护,大运河江苏段改善提升大运河沿线综合交通、现代城镇公共活动空间、生态景观的品质等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一是沿河城镇港口交通空间局促布局不尽合理。港口大多是顺岸式,仅苏南有少量挖入式港池,且港口主要为船舶提供装卸货服务,为船舶提供垃圾收集、加油、维修、船员生活服务设施等服务质量不高。旅游观光专用港口少,并且都是顺岸式,与城市其他交通方式转换不便。

二是与航运、文化、旅游相关的城镇功能配置少。多数城镇滨河道路不畅,大运河与其他重要河流交汇重要节点空间也被一般设施占用,缺乏历史文化痕迹的观光场地和标志性建构筑物,大运河与城镇的现代公共活动、旅游观光渐行渐远。

三是沿河城镇生态空间窘迫,生态品质亟待提升。近年来,虽然部分城镇在运河沿线新增绿化带、修建湿地公园、城市公园,但整体比例偏少,且大都布局在城镇外围。此外,沿河城镇尾水总量大,大运河水质和沿岸的生态品质仍需要提高。

具体建议:

一、建设大运河江苏段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走廊

一是规划建设大运河港口群。结合新一轮省国土空间规划和各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在沿河主要城市工业园区和物流园区规划建设或预留布局大运河港口物流中心,设置大型挖入式综合性港池,在沿河小城镇建设小型挖入式港口,适度调整土地利用布局,建设综合性运河物流服务中心体系,为大运河船舶运输装卸、水铁公物流转换、以及停泊补养、船员生活提供现代化服务,逐步为大运河物流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提供空间设施保障。在沿河城镇中心区附近规划旅游港口或泊位,建设游船服务中心,提供旅游观光现代化服务。

二是规划建设沿河城镇客货运专线。结合全省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在邻近运河地带布局客货运综合铁路线,接入各地运河物流中心,为沿河物流港口群提供货物水铁公综合转运。利用现有滨河道路,逐步打通滨河通道,联通沿河旅游港口群、沿河公共空间、生态空间,布局房车休憩服务集散中心、公共停车场所,有条件逐步贯通大运河绿道系统。组织大运河旅游客运线路,与城镇公交、地铁对接,提供公共交通转运、公私交通转运便捷服务。

二、规划建设大运河江苏段城镇公共活动中心链

一是规划建设一批滨河标志性建构筑物。在大运河穿过城镇中心区和重要河口交汇处,建议在徐州荆山桥四河交汇处、淮安新老运河交汇处、扬州里运河长江口、常州的大运河德胜河口等处根据需要规划建设一批标志性公共建筑、城市雕塑、观景场所。

二是规划建设沿河城镇公共活动空间带。结合城市文脉,将拟新建的公共博物馆、展览馆等文化设施规划布局在滨河地带,在沿河低效用地和城镇更新空间中留白,为未来文博展览预留发展空间。统筹设计滨河空间建筑群体、交通路线、绿化广场,并与传统的城镇商业文化中心串联起来,形成类似科隆、法兰克福等地的滨河公共活动空间带。

三、规划建设大运河江苏段生态绿轴

一是规划建设沿河城镇滨河绿带。在滨河工业和老旧小区改造提升时,预留一定宽度的滨河绿带,通过滨河绿带和城镇道路把运河景点和城镇中心串联起来,成为大运河走廊的基色。借鉴扬州和德国城市经验,在城镇居民方便到达滨河低效建设用地或非基本农田区域规划建设生态运动公园,方便市民休闲和体育运动,促进提升运河活力。

二是规划建设沿河湖泊湿地公园。沿河城镇或附近有湖泊、一定规模河塘群的,结合低洼地区防汛排涝、污水尾水排放,规划建设湿地公园。如苏州盛泽湖荡群,沿湖荡退出一定空间,组织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吸纳污水处理尾水,可以明显改善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