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江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0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6项、省级746项、市级1968项,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78人。
2020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对外公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据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推荐项目337项。其中,江苏有16项入选,新入选7项,包括淮安市淮安区申报的南闸民歌,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申报的泰兴花鼓、宿迁苏北大鼓、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的水晶雕刻,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的瓷刻等,江苏扬州市的脂粉制作技艺,江苏徐州的徐州伏羊食俗。还有9个扩展项目,包括南京的绿茶制作技艺(雨花茶制作技艺)、素食制作技艺(绿柳居素食烹制技艺)。
2020年“民间瑰宝·魅力之都”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尚创意设计大赛,中国传媒学院学子成绩优异,值得借鉴。《脸谱面膜——基于京剧彩塑脸谱的轰趴式面膜》、《肚儿里有墨》一得阁老字号伴手礼、《爬杆系列·铅笔笔盖》、《皮影·蛋壳投影灯》等,均从年轻人视角,将文创产品做成潮品,符合90后和00后目标客户。设计以二次元,新国潮方式提取非遗IP,视角夸张、色彩识别度高,更容易出圈。2020年8月第二届两岸博物馆IP授权交流论坛在南京秦淮区举办,打通新媒体渠道全程网络直播,活动前3天便开始预热宣传,最终观看量超过31万次,新华社、中国网、中新社、现代快报、扬子晚报、交汇点及台湾中时新闻网、联合新闻网等媒体报道量达27篇。推动了博物馆文创成为两岸年轻人了解历史文化,增进交流的新纽带。
京剧老生王珮瑜在“抖音”上发起的挑战“我要笑出‘国粹范’”相关视频的总播放量达到26亿次。
2020年春节,秦淮灯彩赴台参加“2020年新北市元宵灯会”,亮灯仪式现场吸引台胞达15万人,新华社、凤凰网、中评社、新浪网、台湾中天电视、中国网、台海网、海峡导报、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及中国台湾网、江苏与台湾网等10多家刊载报道20多篇。拉近了两岸民众距离,促进心灵契合。
问题分析:
就目前江苏非遗文创产业发展来看,在两岸文化交流合作中,未能充分发挥非遗的优势。两岸“非遗文创”在深度挖掘、商品研发、品控把关、渠道推广等方面,尚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是普识度不足,形式相对单一。
谈及文创,大众普遍对“博物馆文创”认知较深,而“非遗文创”鲜少被提及。市面上常见的文创产品多是采用设计一个吉祥物或者一个建筑图形进行简单粘贴到各个产品上的方式,造成产品同质化严重,形式相对单一。单独“非遗”的传承与展示也仅限于视频、文字等,展现手法上融合度不够。另外,随着非遗项目的城市化率逐年攀升,政府和企业家更愿意投资兴建民俗村落,使得非遗的展演日渐相似的传统文化“表演”。“非遗”技艺在城市空间中有困顿与萎缩之态。
二是从非遗到文创发展关联不够紧密,缺乏科技感,不够“潮”,缺乏年轻群体的互动。
“非遗”作为一种文化,在文创上与网络媒体结合不多;创作者通过文化想象,整合虚拟空间与生活世界之间的关系明显不足,一些缺乏现当代素材,单纯介绍非遗的视频点击量寥寥。
三是有些非遗项目呈现保护难、传承难、发展难的现象,缺乏活力和关注。
非遗技艺传承多年来形成冷热不均的现象,一些热度高的古琴、白局、剪纸等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学习,而学习周期长、难度大的云锦、雕版水印、红木制作等手工技艺,乡土气息浓厚的口头传唱项目则有不同程度的传承难现象。
四是相关产业发展缺乏培育和政策支持,未能形成产业之“势”。
一些无法量产的非遗技艺如绒花、泥人、雕版印刷等,有其自身独特的工艺和制作方式,因为缺少政府的支持和没有进行传承人工的培养,很难进行量化的产出,也影响了文创产业对其的关注度。“
具体建议:
建议深刻践行文化引领,大力发掘文化内核的产业竞争力,倡导两岸非遗文化及文创产业发展方面的交流合作,不断增强台湾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从而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鉴于目前两岸交流现状以及疫情防控常态化,为进一步促进交流合作,聚力探索“云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助推非遗文创产业发展。具体建议如下:
2.创新非遗项目推介方式,提高地区知名度。为适应新时代,非遗项目推介方式必然要创新。
(1)打造“接地气”的“云平台”,让非遗融入生活。实现两岸人民在线查询、学习、互动,着力提升文化滴灌的成效。提升对两岸民俗文化及其中非遗技艺进行广普性推广和展示。相关内容还可以与喜马拉雅等APP合作,通过多渠道增强两岸同胞在线的体验感,深度体会非遗的魅力,同时赋能城市更深的文化内涵。
(2)制作适龄的“趣味网课”,培育传承和发展的接班人。通过“云分享”的方式推送到到两岸幼、中、小学龄的家校特色文化教育和主题夏令营。有效提高两岸青少年对非遗的尊重意识、保护意识和传承意识。
(3)技术赋能打造“云游服务”,提升文旅的品牌传播力和影响面。积极与新媒体行业合作出品代表地域非遗文化特色的自宣产品,通过直播、h5、短视频、MG动画的方式多平台分发,让文化传播更加立体,也更具互动性和趣味性。同时,各地可通过VR技术实现两岸人民足不出户即可体验非遗项目的独特魅力,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结合部分老物件场景获取“溯源”的体验,同时还可通过VR视频直接在线购买非遗的文创品,逐渐打造非遗文创的“网红”。
(4)举办符合城市气质和地域文化的精品节目和品牌活动,提高城市文化品味,丰富市民文化生活需求,让非遗文创的宣传和产品贴近百姓需求。通过打造综艺+非遗、影视+非遗、IP+非遗、名人+非遗等形式,积极挖掘好题材,借力宣传两岸非遗项目及非遗传承人,通过文娱综艺、品牌项目互动、短视频展现活态艺术的精湛技艺。同时举办非遗文创设计大赛、非遗文创节,打造云上非遗馆、非遗体验小游戏等。培育更多年轻群体围观非遗文创。
3.全面提升非遗文创产业在两岸文化交流中的作用。面对新的台海形势,非遗文创产业交流合作必将成为开展对台工作的又一重要抓手。把众多优秀非遗项目及文创推介到台湾去,提升在台影响力,不断增强台湾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从而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积极推动非遗文创产业发展,将大量的非遗文化元素运用到工业、制造业、旅游业等产业,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将非遗文化深入到文化兴城战略,打造文旅新名片,带动城市建设、文化旅游、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现代服务业等关联产业融合发展。最是文化润人心,不断深化让“非遗”年轻化、“潮”起来、“用”起来,让古老的非遗“活起来”“火起来”,还让非遗“传下去”“走得远”。积极带动两岸人民爱上非遗、传承非遗,进而更为深刻地理解文化自信的意义和内涵,充分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将有效促进两岸青年更好地交流与合作,加快推动两岸人民增进友谊共融发展,共建两岸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