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2018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指导意见》,加快培养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迄今,集群规模总量达4.9万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30%,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工程机械、物联网、纺织服装、集成电路、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节能环保、汽车及零部件等8个行业规模均居全国首位。江苏与长三角其他省市已逐步在先进制造业的产业分工、基础设施搭建、交通互联、人才培养等领域进行合作,通过G60科创走廊等平台进行产业沟通和协同,聚焦产业链一体化布局,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当前,全球产业在新技术的带动下发生着巨大的变革,世界格局和经贸环境也因疫情而发生剧烈动荡,各国都在寻找突破口,先进制造业是破局的关键。
问题分析:
然而,江苏先进制造业在协同发展上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协作平台欠缺,产业集群内部沟通不足,缺乏协作机制和方案。目前G60走廊的省内城市只有苏州,江苏其他城市未能参与。区域内深层次的联动发展和利益共享机制有待建立和完善;集群内部沟通不足,很多集群流于形式,内部缺乏有效合作。
二是区域产业同质、分工不足、层次低。江苏与长三角其他省市的创新生态体系功能框架尚未建立,先进制造业存在同质竞争,未形成完整的集约型区域产业配套体系和世界级企业。在技术推进上,新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结合不够紧密,先进制造业升级不快,核心技术自主产权缺乏,关键设备过度依赖进口;在国际分工上,江苏制造业集群处于中低层次,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全球目标。
三是制造业协同发展存在较多的壁垒隔阂。江苏与长三角其他省市交通布局还需进一步统筹优化,区域市场壁垒、地方保护主义等现象仍然存在,合作机制缺乏约束。
四是江苏在先进制造业区域协同发展中未能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先进制造业行业标准是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基础。2019年与江苏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相关的国家标准共551项,江苏主导制定的仅59项,而303项智能制造国家标准,江苏主导的仅7项。
具体建议:
一、提升江苏在先进制造标准化建设的话语权
江苏先进制造业集群标准化现状与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的目标相比还有差距。江苏企业创新成果的转化机制有待完善,参与行业标准制定的能力有待提升,标准化试点和标准化技术组织建设虽在面上已经铺开,但成效还不明显,利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开展标准研制的能力需要增强。
二、打造互通、互认的共享平台
不断完善与长三角其他省市的先进制造业信息化共享平台,逐步实现区域数据共享共用,协同信息资源规划,打造共享数据库;加快重大科研平台、仪器设备等科研资源的共建共享,提升长三角区域创新成果的集中度、显示度;统一服务标准、内容和平台,促进服务机构互认,建立一体化服务协同机制;支持江苏高校、科研院所与长三角其他省市机构进行技术合作,鼓励科技型人才交流互动。
三、探索与周边地区新的合作模式和区域利益共享机制
利用上海等发达地区的创新和金融优势将江苏的部分区域建设成为环沪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探索人才一体化合作培养新模式,重新分布省内教育资源,吸引及支持上海、杭州等发达区域的高校来江苏开设分校、合作办学,鼓励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
四、探索财税新模式
探索建立区域先进制造业税收利益分享机制和征管协调机制;加快设立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投资基金为代表的各层次基金,吸引各类资金参与,充分发挥区域性基金对重点领域及项目的支持和利益整合作用。
五、利用科技引导产业发展
协同推动长三角区域实现信息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协同推进制造业资源与互联网平台深度对接;聚焦区块链、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新领域,探索知识产权保护办法,帮助企业规避风险;探索设立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立专利培育示范中心,引导企业、高校加强知识产权创造;针对重点产业,及时发布知识产权发展态势报告,辅助产业集群精准布局,提升产业集群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