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2018年国务院《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中提出,要把把淮河生态经济带建成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带、特色产业创新发展带、新型城镇化示范带、中东部合作发展先行区。因此,推动淮河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既是有效缓解淮河流域乃至全国经济和环境双重压力,也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有效途径,更是实现高质量区域协同发展的必然要求。
问题分析:
但是,目前淮河生态经济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明显不足
一是经济发展所依赖的高劳动力和高资本投入等传统动能惯性强劲,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生态经济与绿色发展等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明显不足。二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制度、技术、市场等要素发育滞后,区域经济由高增长变轨到高质量发展的约束性因素众多,培育新动能的土壤显著缺乏。三是淮河生态经济带缺少创新“增长极”,较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上的国家中心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而言,淮河生态经济带最高等级城市仅仅是地方性中心城市,缺少辐射力和带动力强的中心城市。
2. 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条件较为薄弱
一是区域性交通设施支撑不足,以淮河为联系上中下游纽带的航道网络尚未建成,缺乏东西向高速公路和铁路等交通干线。二是创新人才支撑薄弱,区内缺少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人才的培养能力较低。三是服务共享平台缺失,区域内各城市在创新、民生、资源等方面各自为阵,居民未能得到跨城市就医、出行等便利。
3. 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尚未形成
一是产业结构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农业现代化滞后、能源资源型工业比重过高、高新技术产业增速较缓。二是产业布局与生态环境空间不匹配,多以传统资源型行业为主,且重化工业化趋势明显。三是产业同质化和发展碎片化现象并存,城市间存在产业雷同、低水平竞争,区域产业链条整体性和关联性不足,严重挤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空间。
4. 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多方合力有待加强
一是淮河生态经济带战略地位需要进一步强化提高,虽然有中央级别的发展规划,但是尚未达到同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同等重要的地位,中央和地方对其发展重视不足。二是缺少综合性区域管理机构,当前唯一的区域性管理机构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职能单一,不具备统筹淮河生态经济带各省市协调发展的职责,而淮河生态经济带省际协调会也仅仅停留在省级层面且缺少各省主要领导挂帅。三是区域污染协同治理机制欠缺,尚未建立起区域间生态补偿机制,流域环境治理的整体性和协同性不够,权责对等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具体建议:
一、坚持新旧动能双轮驱动高质量发展
一是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各城市要自觉抱团,共同培育新动能驱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可通过淮河生态经济带区域合作机制,共同成立区域创新和绿色发展基金,引导共性领域创新,创新成果为区域共享,建立现代生态农业与育种技术、新能源汽车研发等区域生态品牌和创新品牌。二是协调推进区域内新旧动能转换,促进平稳健康发展。用好淮河生态经济带丰富的劳动力、雄厚的农业基础、规模宏大的传统制造业,发挥其比较优势,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形成新旧混合动力,驱动经济平稳发展,避免“传统动能消失、新动能还未形成”带来的经济发展“大起大落”波动风险。
二、加大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保障力度
一是持续推进淮河干线航道及滨海港出海门户建设。争取淮河经济带建设列入国家“十四五”重点工作,推动经信阳、阜阳、蚌埠、淮安等城市的沿淮铁路、高速公路建设,畅通东西向公铁大通道,并将沿淮铁路向西经宁西铁路接入陇海线,打造成亚欧大陆桥南部次通道。二是整合淮河生态经济带资源,实现共享联动、互惠互利。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搭建高效产业创新联盟,推动以重点工程与项目运作为核心的协同创新机制建设,大力提升区域协同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效率;多多惠及民生,不仅应促进全域营销合作、构建无障碍旅游环境,也应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共享,跨省域实现医保、社保互认互通,开展疑难疾病联合攻关和重大疾病联合会诊,推动大型综合性医疗卫生机构的跨区域合作。三是提升区域内科技创新人力的规模和质量。促成国内双一流高校、知名科研院所、知名创新型企业在区域内建立分校、科研机构或分机构,借力培养创新人才。深入推进技术培训、在职深造等形式的培训与交流,内生性培养创新人才。积极抢抓新基建机遇,创建在国家层面具有影响力的大数据中心,为区域积极发展数字经济提供支撑。
三、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推动区域内产业结构绿色化、低碳化和高端化。既提升传统支柱产业绿色生产水平,促进产业向中高端环节迈进,增强市场竞争力与发展后劲,又立足产业发展根基和资源比较优势,依托国家和地区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加快发展壮大新一代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增强科技创新对产业绿色转型的持续支撑能力。聚焦现代科技发展和第四次产业革命方向,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和节能环保、新能源等绿色制造业的核心关键技术研发,支持大企业内部创业和产业孵化,配套完善上下游产业链条,延伸发展高端制造、高端服务等产业项目。三是积极构建优势互补、协同共促的产业发展格局。依托要素资源条件,强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科学划定园区,制定产业准入门槛。依据产业链关联性,积极搭建区域产业合作与产业转移信息平台,支持沿淮地区建设产业合作区和产业转移示范区。
四、完善淮河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是主动联合延淮各省的力量,争取把淮河生态经济带上升到同长江经济带和黄河高质量发展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充分利用国家十四五规划编制和每年的全国和地方两会契机,通过不同渠道加大淮河生态经济带宣传造势力度,争取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重视和支持,由中央部门牵头成立淮河流域综合管理机构或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领导小组,统筹经济带建设。二是加大对淮河生态经济带战略的宣传力度。开通淮河生态经济带门户网站,为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提供舆论支撑,形成综合、全面和权威的宣传阵地。三是构建淮河流域生态保护利益责任共同体。建立健全淮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探索资源有偿使用、生态足额补偿和利益有效协调机制。对不同主体功能区实行差别化的环境总量控制、水资源管理、节能指标考核和绩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