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一、“信息茧房”效应的出现
近年来,网络媒体为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最大限度的迎合用户需求,往往利用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通过统计用户在某一类型信息界面停留时间的长短、频次,持续向用户提供同类型、同观点的信息。这种根据用户喜好推送信息会导致“信息茧房”效应。即:用户更倾向于关注自己原本就感兴趣的领域,更乐于与“志同道合”的人开展交流,但久而久之却被局限在个人喜好的“人造孤岛”当中,如同蚕蛹一般,始终被信息“茧房”束缚,无法看清外部真实的世界和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
以往这种信息推送多发生在消费购物领域,可近些年甚至连一些主流媒体都通过简单的算法编辑满足受众阅读偏好,新闻报道都自动屏蔽与用户不同立场的内容。新闻报道的“信息茧房”效应更容易局限个人视野、加重群体极化、淡化社会黏性,如不通过立法加以干涉和制止,恐对社会存在重大危害与不良影响。
问题分析:
二、“信息茧房”形成的原因与危害
(一)媒体一味迎合受众阅读偏好
在过去,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占据主导地位,由媒体筛选近期发生的大小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媒体决定受众观看的内容世界。但是随着现代网络发展,各类媒体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它们形式多样,变化迅速,利用受众好奇、猎奇的心理, 分走了大量的“流量”,而流量带来的收入又导致了媒体的优胜劣汰。于是在传统纸媒日渐式微的同时,媒体与受众地位也在悄然发生转变,由媒体选择受众变成了受众选择平台、选择媒体内容。面对严峻的竞争形势,显然以用户兴趣为基准,投其所好、制造生产与用户需求相应的内容才能维系生存,于是媒体定制化、精准化服务相继展开,奠定了“信息茧房”的基调。
现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不断成熟,为精准服务提供了可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以体积大、品种广、价值密度低、处理速度快等优势,在获取用户数据样本后,短时间内解析数据,根据用户的习惯实现精准推送,满足用户的阅读喜好。网络媒体不仅鼓励用户自主订阅、选择阅读内容,也会根据用户浏览数据, 判断用户偏好,甚至不惜制造虚假信息、低俗内容来满足用户的订阅需求。现代化网络技术无疑成为“信息茧房”效应形成的加速器。
(二)选择性心理导致信息受众主动选择屏蔽不同立场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热爱的领域,并倾向于关注和喜爱符合自己兴趣和观点的内容。加之 QQ 群、微信群、公众号、贴吧等都以用户兴趣作为划分依据,进而形成不同的网络群体,受众也乐于融入自己的网络圈子。在不同的网络群体中,用户会将注意力放在自己想要了解、具有兴趣的领域,屏蔽掉自己不喜欢或认为不重要的信息,最大限度满足自身期望的同时, 也会不断地选择与群体相近的内容和信息,在志趣相同的圈子内展开讨论。随着这种网络群体圈子的形成、发展,最终决定了“信息茧房”效应的形成。
(三)信息茧房带来的危害
人是社会性的群体,通过接触外部信息和事物来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如果用户受“信息茧房”效应影响严重,就会变得孤立、狭隘,容易回避现实社会和生活,更无法与其他群体和谐相处,既影响个人健康成长,又不利于社会团结。因此,“信息茧房”看似顺应时代潮流,强调个性化发展,实则过于注重自我认同,对个人成长、群体发展、社会和谐都不利。尤其会产生以下危害:
1.产生网络群体对立极化
由于“信息茧房”中全部是同类同质群体,信息传播及认同度极高。在“信息茧房”的网络空间里,受众的理性会越来越缺乏,容易使人产生盲目自信、心胸狭隘等不良心理,将自己的偏见认为是普遍认同的真理,从而抗拒其他合理性观点的侵入,特别是在群体认同后演化为的极端思想。但事实上,这种认同并非理性认同,一旦打破“茧房”,用户接触到外部不同声音,会产生极强的不适应性,导致用户强烈反弹,进而滋生群体对立极化现象。
2. 导致青少年思维方式单一、认知能力缺陷。
算法推荐的局限性容易造成用户获取知识的狭隘,在“信息茧房”效应下, 如果青少年只关注自己熟悉的领域,并持续、反复加深兴趣爱好,形成一个坚固的“回音室”,势必会导致其视野局限、思维方式单一,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够,认知能力有缺陷,更无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常见现象就是当下青少年过度关注娱乐信息,而忽视周围其他类型信息,对时事政治、社会热点毫不了解,严重者开始与时代脱轨。
3、网络黑产问题突出
“网络黑产”是指以互联网为媒介,以网络技术为主要手段,为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和网络空间秩序管理带来威胁的非法行为。包括“黑客攻击”、“盗取账号”、“钓鱼网站”、“勒索病毒”、“恶意广告联盟”、“木马刷量”等。例如,今年在短视频平台上,假靳东等冒充名人的事件备受社会关注。“假靳东”在视频里嘘寒问暖,让现实生活情感匮乏的中老年人沦陷其中,甘愿买代言产品、买虚假理财,本以为在网络上找到精神慰藉,不料却掉进了虚假爱情的“屠宰场”。“信息茧房”特别容易形成虚假繁荣的“粉丝圈”,在这里很多人都缺乏理性,容易被刺激、被煽动情绪、被忽悠非理性行为。在这个黑色产业链条中,犯罪分子甚至彼此并不相识,利用互联网以提供服务的方式分工配合,使得犯罪门槛越来越低。例如,黑产团伙利用“群控软件”,可以操控上百台手机, 自动关注、点赞、发表评论,甚至可以自动私信并回复用户信息。这些都是“信息茧房”效应催生的恶果。
具体建议:
三、信息供给侧改革的“破茧之路”
(一)鼓励算法优化,抵制一味推荐算法
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化网络技术是“信息茧房”效应的助推器,破除“信息茧房”效应也应从人工智能技术入手。通过完善技术,提升信息推荐种类,逐步引导用户关注多元信息。人工智能技术信息推荐,应从片面抓取朝着全面预测方向发展,拒绝以关键词标签化用户,而是要通过全面的数据分析,预测和模拟用户行为习惯,多元化、全面化进行信息推送。以订阅篮球信息为例,在信息推送上不要单一推送篮球信息,而是要开展用户其他方面信息需求预测,附加推送如教育类信息、网络技术信息等其他信息,在得到用户认可之后,再继续进行其他方向预测,帮助用户获取到更加多元、更为有益的信息。同时,随着自媒体逐渐兴起,信息源头更加多元化,由于用户已经产生浏览感兴趣的信息习惯,想要打破这种习惯,必须提高信息内容质量,以质量提升博取用户关注。网络平台应创设奖惩机制,通过丰富的奖励吸引作者创造优质内容, 激发潜在群体的阅读兴趣,让用户逐渐走出“茧房”,乐于关注和订阅更加多元、更加丰富的信息内容。
(二)媒体平台发挥信息源优势,主动增加异质信息源
尽管人们的关系选择是自由的、自主的,但社会化媒体平台的关系结构是由平台的产品设计决定的。有些媒体平台更容易带来同质的、封闭的信息环境,有些则相反,如何帮助用户增加异质的信息源,也是媒体平台需要考虑的。推动人们关系的流动而不是固化,也是媒体平台在打破“信息茧房”方面需要做的努力。
而从信息筛选与呈现的角度看,平台的作用仍然是显著的,因此平台本身的信息源的丰富性,信息环境的均衡性,信息呈现方式的优化,也有助于帮助用户突破茧房。人们的选择性注意与引导线索及奖励等因素相关,因此,对于一些具有重大公共价值或有助于纠正用户“偏食”的信息,平台可以强化界面引导手段或相应奖励机制来刺激人们的注意。
(三)调整新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策略,促进多样化内容生态
媒体仍然需要坚持对真相的追寻,坚守在新闻报道中的客观、冷静原则。媒体仍需要保持有公共价值的、具有专业水准的、多方面平衡的内容的供给,如果这些内容断供或稀缺,那么无论算法和平台如何优化,人们都无法获得对社会环境充分、全面的了解。
除了坚守专业的原则与方法外,面对新媒体时代公众的心理变化,媒体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内容生产与传播策略,使自己生产的内容到达更广泛的用户。在多元甚至日益碎片化的社会,个体或群体的信息茧房,会进一步导致社会的断裂,面对这样一种风险,媒体的社会整合职责将变得更为重要。在满足用户个性化需要的同时,要让那些关乎个体以及社会长远利益的公共信息仍能打破各种墙,畅通地到达每个个体。这不仅需要算法向这些具有公共价值的媒体内容倾斜,也需要媒体自身的努力。此外,平台同样也需要扶持媒体之外的具有专业生产水准的内容生产者,包括专业化的自媒体等,促进更多样、平衡的内容生态形成。
(四)对个体媒介素养的提升,及时遏制不良个体媒介
人们总是倾向于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报偿。除了依赖他人外,依赖平台、算法,都可以使人们减少获得信息的代价。而这种依赖,是以个人的偏好为出发点,最终也会强化个人的偏好。要减少“信息茧房”的困扰,也需要提高人们在兼容异质人群和异质信息、意见等方面的素养,这种兼容与人的心理、本性有所冲突,因而更需要培养。负责的个体媒介也需要提升自身素养,认识到信息偏食带来的影响,并努力提升内容生产的质量,只有不对立情绪,不负面消极,更具内涵和深度,才是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的长久生存之道。
落实网络平台责任,夯实信息安全之基,破除“信息茧房”负面效应,让我们重新构建网络空间新格局,促成信息供给侧改革,让网络安全拥有可期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