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经过疫情大考,我省医疗卫生体系经受住了检验,但也发现了一些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问题分析:
一、医疗资源紧张、储备不足且总体布局失衡
首先是人均医疗资源不足,每千人拥有职业医师数只有2.9人,每千人拥有公卫人员数,全国平均6.34,我省只有4.43,全国倒数第四。其次是医疗资源储备和调控能力不足。2019年我省医院病床工作日数为312.9天,病床使用率85.7%,平时使用就比较紧张,一旦出现大规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医疗资源会有在短时间内瘫痪的风险。同时分层、分级、分流救治机制不健全,目前我省三级医院接诊量占总量的58%以上,社区医院则资源闲置,医疗资源配置错位十分明显。
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制度化、标准化的指挥决策系统尚未形成
首先重大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的及时性有待提升,应急响应机制有待完善,多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基层应急能力薄弱。其次疾控机构定位不清、能力不强、机制不活、动力不足、医防结合不够。而且公共卫生法律法规在应急工作程序上不清晰,规范要求上不衔接,可操作性规定不多。
具体建议: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在,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始终处于基础性地位,同国家整体战略紧密衔接,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为此建议:
一、聚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高位谋划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一是强化各级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将本次应对疫情的经验模式用法律加以固定。二是完善重大突发传染病预警级别、分级标准、判定方案,构建传染病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和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三是建立新发传染性疾病直报制度。赋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存疑从有”原则,依法采取预防、封锁和隔离措施的权力。
二、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一是强化疾控中心在公共卫生专业规划、政策、指导、应急中的功能职责和预警、紧急现场处置功能,加强流行病学调查与公共卫生、公安、工信等部门的联动,提升流行病学调查准确性、有效性。二是强化疾控机构、医院、医学检验机构联合协作机制。疾控中心可与高等医学教育机构共建公共卫生学院并提供社会化服务,实现练兵和技术储备双重目的。医疗机构要建立公共卫生职责清单和重特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分层、分流的救治机制,与疾控中心形成联防联控、应急响应、精准筛查、科学救治、社区管理的一体化。三是推进各级疾控机构用房面积、装备设备、人员配备等标准化建设。四是完善公共卫生执业(助理)医师相关政策,在一定范围内赋予其临床处方权。探索在卫生健康部门、疾控机构设立公共卫生总师,储备专业应急人才。
三、平战结合,优化重大疫情救治体系
一是加强重症医学、呼吸科、麻醉、急救等重大疫情救治相关学科建设,储备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二是按“三区两通道”要求标准化建设综合性医院发热门诊等传染病防治设施。支持各设区市推进传染病医院新改扩建,并同步建设烈性传染病楼、医务人员隔离轮休楼等。三是新建大型公共建筑要兼顾应急需求,预留改为临时医院的转换接口。四是健立覆盖全省的传染病防护物资储备体系和应急物资生产调度制度机制。
四、充分发挥科技对医疗卫生的支撑作用
一是加快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建设,整合居民医疗健康基础数据,强化大数据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技术应用。二是建立疫情科研攻关指挥、行动、保障体系,在临床救治、药物、疫苗、检测、病原学、流行病学等方面协同攻关。三是发挥我省医药产业优势,设立生物安全重大科技计划,公共卫生与健康安全科技创新工程。
五、全面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一是加大投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增设法定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公共卫生经费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等考核指标。二是爱国卫生运动的工作内容要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三是推进医疗资源下沉,加快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建设,强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发挥医保支付的杠杆作用,构建分级诊疗格局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四是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培养,建设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立完善符合行业特点的人事制度和薪酬体系,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