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安全是制造业生产管理的永恒话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前景光明,越是要增强忧患意识。今年以来,江苏省先后出台《工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报告规定》、《江苏省“十四五”安全生产规划》等指导文件,对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进入全面攻坚期。制造业劳动密集、设备复杂,安全管理涉及的生产环节多、专业范围广,常常于细微处埋下安全隐患。大大小小的安全事故不但对员工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也给企业带来不小的经济负担和舆论压力。江苏作为制造强省,安全管理工作必须常抓不懈、稳中求进,为制造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问题分析:
从当前安全生产把控的效果来看,还存在一些弱项:
第一,安全工作的全员责任意识不强。制造企业为了实现降本目标,常常缩减前期预算,转而采用被动的“事后处理”管理模式。安全员配置弱化,持证人员紧缺,难以胜任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的安全工作。
第二,信息化基础较为薄弱。紧扣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求,越来越多的企业顺利接入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安全生产的监测、预警、评估等方面赋能制造业平稳转型,也提高了监管部门查企业底账的便捷性。企业依靠数字技术及时发现问题,但解决问题主要还是靠人的能动性,安全风险指示悬而不决、令行不止,智能化手段对人的惩戒不够深入,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参与平台建设的积极性。
第三,外委队伍安全管理难度大。由于外包工不属企业编制范围,集中管理粗放,人员流动性大,有资质的单位进入后层层转包、分包的现象时有发生。外委人员为抢时间、赶产量,降低工作标准,相关培训、检查记录流于形式,对生产作业过程缺乏敬畏心。
具体建议:
安全是多方共保的完美“赛事”,新《安全生产法》在制度层面强调全员责任制,目的就是要求生产、监督各环节的每个人都采取切实措施,将生产安全摆在首位,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为此建议:
一、强化安全生产投入。安全投入是企业开展各项安全工作的保障,再“省”都不能“省”安全。一是不能节省安全预算,充分认识预防性安全投入的高“投入产出比”,提升安全经费占年度预算的比重,全力改善生产作业环境;二是不能省掉安全人员,搞好安全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要以“精兵强将”为目标,提高安全员入职门槛,提升人为管理的质量。
二、聚焦数字技术支撑。
对企业而言,一方面,建立安全事故知识库。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行业安全生产标准等文件纳入数据库当中,联动更新典型案例、防范措施、先进经验等信息,在系统内安全生产责任人之间形成资源共享,为应急救援工作提供全面指导。另一方面,加快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智能化应用,建立系统完善的安全行为事前预警、事中跟踪、事后追责机制,通过安全员与“数字安全员”双保险管控,实现内部监管的闭环。
对互联网平台而言,要进一步深化“危险化学品一体化平台”等线上系统的监督功能。一方面,制定平台操作手顺,让安全专员填报信息有规范可循,提高办事效率。另一方面,优化平台检查功能,以平台自主判别一般填报内容的真伪性、合规性为目标,避免目前因后台人为审查疏漏,助长企业虚报、误报、瞒报问题重复发生,提升检查精度。
三、加强重点环节监管。智能化手段虽好,但也不是万能的。对于一些靠人把关的评审环节,仍需强有力的执法监督。一是扩充日常监管力量,深入开展制造业体检工作,严抓各地“工业企业安全风险报告”的质量,动态更新“问题隐患”和“制度措施”两个清单,对重点企业、重点环节实行“一对一”蹲守驻点式监管。二是加大对第三方发证机构的监管力度,对安全生产培训考核的结果进行倒查,在执法检查中既要查证也要查人,必要时对员工进行安全生产知识和操作抽查,倒逼企业和考试机构严肃对待用人管理工作。
四、推进全面安全教育。安全理念的培养应贯穿员工职业发展的全过程,坚持岗前教育、在岗培训两手抓。一方面,职业院校作为输送一线人才队伍的主力,应将安全生产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涵盖理论课与实践课教学,明确学时要求,让安全知识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让安全工作成为一种职业习惯。另一方面,企业应围绕“安全生产月”活动主题,结合当前安全生产突出问题,常态化开展安全生产宣传咨询、应急培训演练等活动,推动转变“安全工作就是安全员的事”这一错误观念,创建部门间高效互动的学习型组织,让全员练就发现隐患的眼睛。
五、规范外委队伍管理。一要把好准入关,提升人员归属感。在外委队伍选择时,要重视对队伍资质、合同条款、人员素质的综合审查,对人员队伍稳定、素质优良的承包商,鼓励企业提供专用办公场所,按班组标准建制。二要强化过程管理,提升人员获得感。企业安全教育一个也不能少,应优化外委队伍安全管理制度,考虑将外委人员纳入本单位安全教育培训体系,安全奖惩一视同仁,做到有管理、有监督、有考核,共同把好安全生产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