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近年来,我省在发展农村社区养老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但农村养老服务依然是短板。比如,农村敬老院建设管理服务水平不高,与农村养老的特殊性造成了养老服务供需不匹配,设施单一的养老机构入住率不高,医护保障水平低,养老服务内容单一,且多采用封闭式管理模式,专业医护人才队伍和提供的医护服务不尽如人意等,具体表现在:
问题分析:
1. 养老服务资源城乡、区域供给整合不均衡。农村公共服务资源相对较少,养老总体资源供给城乡建设率和利用率均高于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主体不均衡,从建设管理方面来看,目前仍以政府供给为主,社会力量参与不够。农村(社区)的养老机构普遍存在规模小、层次低、功能不全、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除了生活起居照料外,缺乏身心精神层面的慰藉,满足不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所以居家养老核心地位有待进一步凸显,农村(社区)养老资源和功能有待进一步丰富,养老床位总数不高,机构床位建设比例偏低尤其是一些敬老院由于建造年代较早,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都难以满足养老发展需求。
2. 专业人才不足、医养结合重视不足。虽然我省在家庭医生工作推进方面逐见成效,但仅有目前的医疗健康服务人员,包括全科医生和专业护士仍然不足以完全覆盖全乡镇,基层医疗机构及家庭医生只能为老年人开展定期体检、举办健康讲座等常规服务,上门看病、康复护理、心理咨询、应急救助等专业性较强的服务无法提供。目前老年人普通存在心脑血管及运动系统等慢性疾病,而且老年人健康意识相对薄弱,农村社区健康管理滞后,缺乏正确合理的健康行为和生活习惯引导。
3. 服务项目相对单一,多元需求无法满足。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主要在于硬件建设上,但建成后如何更好地发挥其功能,特别是虚拟养老院、日间照料中心等服务组织的功能发挥,尚处于探索阶段。养老服务工作人员稀少、素质薄弱和社会力量的参与度不够等原因,主要是为老人提供部分日常照料和家政服务,服务内容非常单一,与老人日益增长的多元需求不相适应,尤其在医疗保健、人文关怀、日间照料、为高龄、失能老人提供上门服务等方面更为缺乏。
具体建议:
对此我们建议:
一、继续大力推进医养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充分整合利用乡镇原有医疗资源,开设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点,强化养老机构的服务能力和医疗能力,非居住期间也可由专人定期前往家中探视,建立健康档案,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多渠道、多领域扩大适老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居家及社区养老的品质。结合国家政策推崇的9073养老模式,整合“医、养、护、娱”形成一体化的服务体系,同时全面接受自理、半自理和不能自理老人,并提供不同的服务。
二、整合资源,分类实施
民政部门要为公办养老服务机构与养老服务专业组织搭建对接平台,对各地养老服务企业进入江苏农村社区养老市场进行有效指引的同时,加强了本地养老服务品牌的宣传推广,统筹规划区域养老产业布局,制定区域内产业资本和品牌市场指引,孵化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养老机构等方式,促进区域养老资源共享、激发养老市场活力。
三、互通有无,共享资源
盘点现有和潜在服务资源,对城区公共服务资和农村公共服务资源进行平均化分布及整合,让农村居民也能享受到高品质的基本公共服务,更好满足我省老年人需求,实现我我省农村养老服务发展充分均衡的目标。结合区域内的养老资源空置和浪费的情况,打通全省各地养老资源,推动养老服务补贴的异地结算机制,让老人在省内可以便利地实现异地养老。建立养老服务机构异地处罚及时通报、区域范围内养老机构黑名单制度及养老机构诚信系统。
四、创新服务模式和服务理念,实现智慧养老
创新服务理念,走向职业化和义务化。一要双管齐下,加快建立职业化养老护理队伍,把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培训与下岗再就业工程相结合,集中培训符合条件的下岗职工学习专业护理知识,考核合格,持证上岗,从队伍建设的进口把关,确保良好的道德素养和基本的专业技能;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抓手,推动医疗服务向农村社区和家庭延伸,为65岁以上老人提供一次健康管理,并建立健康档案实施动态管理。二要多轴联动,大力推进义务化居家养老服务,比如组成 “为老服务公益联盟”,以企业为主,提供包括“家政、养老、生活、医疗、休闲”五大类服务,根据不同阶段不同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不断充实完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内容,以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成立义工志愿者中心,以年轻人为主,让老人有着“隔代亲”的精神安慰,同时年轻人思维活跃,点子全,善用高科技,能为老人们想的更多;倡导家庭养老,以子女为主,将赡养父母行为纳入公民个人社会诚信档案,努力建设老年温馨家庭;建立自我养老服务队,以老年人为主,把健康的低龄老人引导到居家养老的工作中来,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实现“老有所为、循环养老”。